農產品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須營養食品,農產品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人們身體健康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度增長和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農產品供求關系已由長期短缺轉變為低水平總量平衡和相對過剩,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由基本解決溫飽轉變為追求數量與質量并重的多樣性小康消費,逐步由數量滿足型向質量效益型方向發展。農產品在滿足自給需求以外進入商品交換中,粗級低質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產品銷售不暢,低價位運行,適應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而適銷對路的安全、無污染的無公害優質農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求和贏得市場青睞。特別是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組織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農產品安全性質量進行全程質量控制,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開拓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成為各國貿易關注的焦點。
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后,關稅配額“坍塌”,我國將失去對農產品的保護和關稅控制,綠色技術成為農產品國際貿易中新興的貿易壁壘,無公害食品的安全性質量控制成為技術壁壘的主要形式,安全的、無污染的優質營養無公害農產品成為提高農產品質量的主要手段,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清潔生產安全性無公害農產品,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要求。
在國際,我國農副產品面臨著國際間的激烈競爭。發達國家采用食品安全控制方法認證注冊HACCP,對國內和向其進口的境外產品加工企業按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管理,利用質量認證高筑技術壁壘,實行市場準入制度。1995年4月,發達國家通過控制國際標準化組織(IS),實施了《國際環境監察標準制度》,要求產品達到ISO9000系列標準體系,歐盟啟動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技術標準,要求產品從生產前到生產制造、銷售使用以及最后的銷毀處理全過程,都必須符合環保技術標準要求,對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均無損害。 1993年 4月,第24屆聯合國農藥殘留法典委員會討論通過了176種農藥在各種商品中的最高殘留量,符合標準者使用“綠色環境標志”。如德國的“藍色天使”。加拿大的“環境選擇”、日本的“生態標志”、歐盟的“歐洲環保標志”等。產品出口到這些國家,必須經申請審查拿到“綠色通行證”。
在國內,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環保水平還比較低,農產品的生產方法、加工過程及包裝、貯運、組成成分諸多方面有不利于環保因素,農產品市場賣難問題突出。我國凍雞曾因不符合歐盟衛生檢疫標準,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國凍雞進入歐盟市場,1998年歐盟又以我國部分醬油中含三氯丙醇是致癌物為由,禁止進口我國非大豆發酵方式生產的醬油,僅此一項限制,就使我國1億美元醬油出口額降到400萬美元。1998年我國出口農產品因農藥殘留檢測不合格而被退貨金額達74億美元。日本1999年1月6日出臺“家畜傳染病預防實施細則”中規定,中國等9個國家的豬牛羊肉及其制品須經指定設備加熱消毒處理方可進口,無疑增大了出口成本。日本的植物檢疫法實施細則使我國大部分蔬菜和瓜果類農產品遭到禁止。顯然農產品安全性質量已嚴重障礙和制約著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1世紀將是一個綠色產品的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國際環保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產品,特別是食用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無污染的優質農產品成為市場和消費者必需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性成為農產品質量標準的重要指標要求,提高農產品質量成為廣大消費者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只有在清潔的農業生態環境中用潔凈的生產技術和方式,生產出無公害的清潔營養農產品,才具有商品市場和國際競爭力,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對農產品生產區域和流通市場領域實施安全性質量控制,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逐步縮小與國際國內優質農產品質量標準差距,使農產品質量不僅要符合國內標準,而且要符合國際標準或進口國農產品質量標準,才能參與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和農民增收致富步伐,確保人們食用農產品的身體健康。
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技術手段;是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技術措施;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著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主要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及農業環境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按無公害技術標準進行全程質量控制,有利于消費者身體健康;有利于促進農產品市場競爭;有利于出口創匯和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有利于開發無公害農產品名優品牌和綠色食品品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意識,清潔生產無污染的、安全的、優質營養無公害農產品,能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激勵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變革,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適應和滿足國內農產品商品市場需求,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需要;是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競爭能力,創立農產品名優品牌,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推廣光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具有現實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推廣元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對于改善全州乃至全省和我國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區食用我州農產品的膳食結構,擴大出口創匯,發展外向型農業,保障人們身體健康,都將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