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食品良好生產規范(GMP)等國際食品安全認證體系概況
(一)國際食品安全認證體系概況
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了從源頭治理到最終消費的監控體系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廣泛采用“良好農業規范”(GAP)、“良好獸醫規范”(GVP)、“良好生產規范”(GMP)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等先進的安全控制技術,對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十分有效。
歐美國家在食品安全一般管制的基礎上,比較鼓勵食品部門的自我管理。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制定一系列食品企業通用管理規范,作為強制性法規的補充或替代,如HACCP等,由食品企業自愿采納并融合到自己的管理系統中,鼓勵企業根據產品和生產特性形成自己的食品安全計劃。這些企業的自我管理大都是預防性和保護性的措施,要通過認證得到承認。
認證已不僅是促進企業和其他組織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競爭力的可靠方式,同時也是從源頭上確保產品安全、規范市場行為、指導消費、保護健康的戰略性選擇。目前,國際比較通行的食品安全認證體系主要包括: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分析(HACCP)、良好生產規范(GMP)、良好衛生規范(GHP)體系、全面質量管理(TQM)、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體系等。
1、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
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技術是生產(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種控制手段。它對原料、關鍵生產工序及影響產品安全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監控程序和監控標準,采取規范的糾正措施,從而提高食品從最初生產到最終消費全過程的安全性。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被認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保持風味品質的有效管理體系,已成為國際上認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證體系。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大力推薦下,近年來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已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作為科學的預防性食品安全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 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是預防性的食品安全保證體系,但它不是一個孤立的體系,必須建筑在食品良好生產規范和衛生標準操作程序的基礎上。
(2)每個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計劃都反映了某種食品加工方法的專一特性,其重點在于預防,設計上防止危害進入食品。
(3) 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分析不是零風險體系,但它將食品安全的責任首先歸于食品生產商及食品銷售商,并使食品生產最大限度趨近于“零缺陷”。可用于盡量減少食品安全危害的風險。
(4) 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分析克服傳統食品安全控制方法(現場檢查和成品測試)的缺陷,強調加工過程中,生產者與監管部門的交流溝通。監管部門通過確定危害是否正確地得到控制來驗證工廠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分析實施情況,將精力集中到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最易發生安全危害的環節上,從而更有效地控制食品安全。
(5) 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分析概念可推廣延伸應用到食品質量的其它方面,控制食品缺陷。
上述特點根本在于,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使食品生產者或供應商從以最終產品檢驗為主要基礎的控制觀念轉變為建立從生產到消費,鑒別并控制潛在危害,全面保證食品安全。
2、食品良好生產規范(GMP)
食品良好生產規范是一種注重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對產品質量與衛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應具備良好的生產設備,合理的生產過程,完善的質量管理和嚴格的檢測系統,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包括食品安全衛生)符合法規要求。
食品良好生產規范(GMP)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被提出以來,已在不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得到認可并采納。它原本較多應用于制藥工業,現許多國家將其用于食品工業。美國最早將食品良好生產規范用于工業生產,1969年發布了食品制造、加工、包裝和保存的良好生產規范。目前,美國已立法強制實施食品良好生產規范。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推薦食品良好生產規范。英國、日本、新加坡等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引進這一制度。1972年,歐洲共同體14個成員國公布了《食品良好生產規范總則》,日本于1975年開始制定各類食品衛生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