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色劑
在蔬菜、水、土壤甚至空氣中都可以發現有硝酸鈉的存在。硝酸鹽最初是從未提純的食鹽中發現的,在腌肉中少量使用硝酸鹽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亞硝酸鈉是由硝酸鈉生成,也用于腌肉生產。
1、硝酸鹽(鈉鹽和鉀鹽)
硝酸鹽是無色結晶或白色結晶粉末,易溶于水。將硝酸鹽添加到肉制品中,硝酸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終生成NO,后者與肌紅蛋白生成穩定的亞硝基肌紅蛋白絡合物,使肉制品呈現鮮紅色,因此把硝酸鹽稱為發色劑。
《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 2760—2024)規定腌臘肉制品、醬鹵肉制品、西式火腿等的最大使用量為硝酸鈉0.5g/kg。
2、亞硝酸鈉
亞硝酸鈉是白色或淡黃色結晶粉末,亞硝酸鈉除了防止肉品腐敗,提高保存性之外,還具有改善風味、穩定肉色的特殊功效,此功效比硝酸鹽還要強,所以在腌制時與硝酸鉀混合使用,能縮短腌制時間。亞硝酸鹽用量要嚴格控制。
《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 2760—2024)中對硝酸鈉和亞硝酸鈉的使用量規定使用范圍是,腌臘肉制品、醬鹵肉制品、西式火腿、發酵肉制品、肉罐頭類等的最大使用量是0.15g/kg。
二、發色助劑
發色助劑主要是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在肉的腌制中使用抗壞血酸鈉和異抗壞血酸鈉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
(1)抗壞血酸鹽和異抗壞血酸鹽可以將高鐵肌紅蛋白還原為亞鐵肌紅蛋白,因而加速了腌制的速度。
(2)抗壞血酸鹽和異抗壞血酸鹽可以同亞硝酸發生化學反應,增加一氧化氮的形成,因此可加速一氧化氮肌紅蛋白的形成。
(3)多量的抗壞血酸鹽能起到抗氧化劑的作用,因而能穩定腌肉的顏色和風味。
(4)在一定條件下抗壞血酸鹽具有減少亞硝胺形成的作用。
抗壞血酸鹽被廣泛應用于肉制品腌制中,以起到加速腌制和助呈色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作用是減少亞硝胺的形成。已表明用550mg/kg的抗壞血酸鹽可以減少亞硝胺的形成,但確切的機理還未知。目前許多腌肉都將亞硝酸鹽和抗壞血酸鹽結合使用。
三、著色劑
著色劑又稱色素,可分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兩大類。中國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有紅曲米、姜黃素、蟲膠色素、紅花黃色素、葉綠素銅鈉鹽、β-胡蘿卜素、紅辣椒紅素、甜菜紅和糖色等。
實際用于肉制品生產中以紅曲米最為普遍。食用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為原料而制成的,故又稱煤焦油色素和苯胺色素,如胭脂紅、檸檬黃等。食用合成色素大多對人體有害,其毒害作用主要有三類:使人中毒、致瀉、引起癌癥,所以使用時應按照國家標準應該盡量少用或不用。
四、防腐劑
1、山梨酸
山梨酸及其鉀、鈉鹽被認為是有效的霉菌抑制劑,對絲狀菌、酵母、好氣性菌有強大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肉類中常見的許多霉菌。
由于山梨酸可在體內代謝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對人體無害,其使用量不超過1g/kg。
2、乳酸鏈球菌素(nisin)
乳酸鏈球菌素是從鏈球菌屬的乳酸鏈球菌發酵產物中提取的一類多肽化合物,又稱乳酸鏈球菌肽。
它主要用于乳制品和某些罐頭食品的防腐,還可用于魚、肉類、酒精飲料等保鮮。
3、溶菌酶
溶菌酶又稱胞壁質酶或N-乙酰胞壁質聚糖水解酶,廣泛存在于動物組織和分泌物中,以雞蛋清中的最豐富,其含量占蛋清蛋白總量的3.4%~3.5%,是一種堿性蛋白酶,也是工業上生產溶菌酶的主要來源。
溶菌酶作為一種無毒無害的蛋白質,還是一種安全性很高的殺菌劑,1992年FAO/WTO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已經認定溶菌酶在食品中應用是安全的。
4、乙酸
1.5%的乙酸有明顯的抑菌效果。
在3%范圍以內,因乙酸的抑菌作用,減緩了微生物的生長,避免了霉斑引起的肉色變黑變綠。
當濃度超過3%時,對肉色有不良作用,這是由酸本身造成的。如采用3%乙酸加3%抗壞血酸處理時,由于抗壞血酸的護色作用,肉色可保持很好。
5、乳酸鈉
乳酸鈉的使用目前還很有限。美國農業部(USDA)規定最大使用量為4%。
乳酸鈉的防腐機理有兩個:乳酸鈉的添加可減低產品的水分活性;乳酸根離子對乳酸菌有抑制作用,從而阻止微生物的生長。
目前,乳酸鈉主要應用于禽肉的防腐。
五、品質改良劑
磷酸鹽已普遍地應用于肉制品中,以改善肉的保水性能。國家規定可用于肉制品的磷酸鹽有三種: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和六偏磷酸鈉。它可以增加肉的保水性能,改善成品的鮮嫩度和黏結性,并提高出品率。
1、焦磷酸鈉
焦磷酸鈉(1%水溶液pH值為10)為無色或白色結晶,溶于水,水中溶解度為11%,因水溫升高而增加溶解度。能與金屬離子配合,使肌肉蛋白質的網狀結構被破壞,包含在結構中可與水結合的極性基團被釋放出來,因而持水性提高。
同時焦磷酸鹽與三聚磷酸鹽有解離肌動球蛋白的特殊作用,最大使用量不超過1g/kg。
2、三聚磷酸鈉
三聚磷酸鈉(1%水溶液pH值為9.5)為白色顆粒或粉末,易溶于水,有潮解性。在灌腸中使用,能使制成品形態完整、色澤美觀、肉質柔嫩、切片性好。
三聚磷酸鈉在腸道不被吸收,至今尚未發現有不良副作用。最大使用量應控制在2g/kg以內。
3、六偏磷酸鈉
六偏磷酸鈉(1%水溶液pH值為6.4)為玻璃狀無定形固體(片狀、纖維狀或粉末),無色或白色,易溶于水,有吸濕性,它的水溶液易與金屬離子結合,有保水及促進蛋白質凝固的作用。最大使用量為1g/kg。
各種磷酸鹽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把幾種磷酸鹽按不同比例組成復合磷酸鹽使用。實踐證明,使用復合磷酸鹽比單獨使用一種磷酸鹽效果要好。混合的比例不同,效果也不同。
在肉品加工中,使用量一般為肉重的0.1%~0.4%,用量過大會導致產品風味惡化,組織粗糙,呈色不良。焦磷酸鹽溶解性較差,因此在配制腌液時要先將磷酸鹽溶解后再加入其他腌制料。
由于多聚磷酸鹽對金屬容器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所以使用設備應選用不銹鋼材料。此外,使用磷酸鹽可能使腌制肉制品表面出現結晶,這是由焦磷酸鈉形成的。
六、增稠劑
增稠劑又稱賦形劑、黏稠劑,具有改善和穩定肉制品物理性質或組織形態、豐富食用的觸感和味感的作用。增稠劑按其來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于含有多糖類的植物原料;另一類則是從蛋白質的動物及海藻類原料中制取的。
增稠劑的種類很多,在肉制品加工中應用較多的植物性的增稠劑,如淀粉、瓊脂、大豆蛋白等;動物性增稠劑,如明膠、禽蛋等。這些增稠劑的組成成分、性質、膠凝能力均有所差別,使用時應注意選擇。
1、淀粉
淀粉的種類很多,按來源可分為玉米淀粉、甘薯淀粉、馬鈴薯淀粉、木薯淀粉、綠豆淀粉等。由于原料不同,各種淀粉各具特色,用途也有一定差異。
2、變性淀粉
變性淀粉是將原淀粉化學處理或酶處理后,改變原淀粉的理化性質后得到的產品,無論加入冷水或熱水,都能在短時間內膨脹溶解于水,具有增黏、保型、速溶等優點,是肉制品加工中一種理想的增稠劑、穩定劑、乳化劑和賦形劑。
多年來,在肉制品加工中一直用天然淀粉作增稠劑來改善組織結構,作賦形劑和填充劑來改善產品的外觀和成品率。但某些產品加工中,天然淀粉卻不能滿足某些工藝的要求。用變性淀粉代替原淀粉,在灌腸制品及西式火腿制品加工中應用,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變性淀粉的性能主要表現在其耐熱性、耐酸性、黏著性、成糊穩定性、成膜性、吸水性、凝膠性以及淀粉糊的透明度等諸方面的變化上。變性淀粉可明顯地改善灌腸制品等的組織結構、切片性、口感和多汁性,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出品率。變性淀粉主要有環狀糊精、有機酸裂解淀粉、氧化淀粉、交聯淀粉等。
3、卡拉膠
卡拉膠是一種天然的食品配料,它是以紅色海藻角叉菜、麒麟菜、耳突麒麟菜、粗麒麟菜、皺波角叉菜、星芒杉藻、鉤沙菜、叉狀藻、厚膜藻等為原料,經過水或堿提取、濃縮、乙醇沉淀、干燥等工藝精制而成。
卡拉膠是天然膠質中唯一具有蛋白質反應性的膠質,它能與蛋白質形成均一的凝膠,其分子上的硫酸基可以直接與蛋白質分子中的氨基結合,或通過Ca2+等二價陽離子與蛋白質分子上的羧基結合,形成絡合物。
由于卡拉膠能與蛋白質結合,在加熱時表現出充分的凝膠化,形成巨大的網絡結構,可保持制品中大量水分,減少肉汁的流失,使制品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
還具有很好的乳化效果,穩定脂肪,表現出很低的離油值,從而提高制品的出品率。另外,卡拉膠還有防止鹽溶性肌球蛋白及肌動蛋白的損失,抑制鮮味成分的溶出和揮發的作用。
在肉制品中,簡單地將卡拉膠摻入鹽水中,借助鹽水注射器和按摩加工,使它與鹽水溶液共同進入肉組織中。一般推薦的使用量為成品質量的0.1%~0.6%。
在使用卡拉膠粉末時,首先將卡拉膠粉末放在冷水系統中分散,并最好在含鹽的系統中進行,這樣可防止膠粉末膨脹溶解,不致形成團塊,尤其適宜在含有鉀離子、鈣離子的溶液中進行,同時加以高速混合攪拌,然后將這種初步分散的膠液加熱至卡拉膠溶脹,所需的溫度隨卡拉膠和鹽的濃度增加而上升。
七、乳化劑
1、大豆蛋白
近年來,大豆蛋白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普遍受到重視,肉制品中常采用的是大豆濃縮蛋白和大豆分離蛋白。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作用主要如下。
(1)改善肉制品的組織結構
灌腸制品結構的致密性、切面的均質性主要與其加工過程中組織間的黏著性有關。大豆蛋白在分離提取過程中,由于經過了酸堿處理,其黏度增強。
大豆蛋白的黏結性還與所處環境的pH值有關,這是因為任何可溶性蛋白質都有一個特定的pH值區間,在這個范圍內蛋白分子在溶液中的雙電子層、水化層相對穩定,從而呈現優良的膠態,表現出最佳的黏度。
大豆蛋白的這種最適pH值是在6~8之間,由此可以看出,有利于大豆蛋白黏結性增強的外界條件都與肉制品,特別是許多灌腸類制品的加工工藝條件比較吻合。因此,為改進灌腸制品的結構性狀,根據不同要求添加2%~10%的大豆蛋白。
(2)改善肉制品的乳化性狀
肉制品加工中的“乳化”是指包含蛋白質、脂肪、糖、水分和各種添加物的混合多相體系,在加工過程中在機械、化學的作用下,相互分散,彼此連接,最終形成穩定均勻的形態。這個乳化相形成過程中,可溶性的活性蛋白質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這些蛋白質,尤其是其中的球蛋白分子,能在脂肪微粒的周圍發生遷移、定位、聯系和伸展現象,從而構成緊密的膜狀物質。
與此同時,蛋白質分子中的親水基團和水分子發生結合,這種作用使原來互不相溶的相態體系緊密相連,形成統一的整體。
在加熱過程中,可溶性蛋白發生凝膠作用,構成蛋白質矩陣,從而牢固地束縛了脂肪和水分,避免了它們從組織中離析,達到良好的乳化效果。
純大豆蛋白中含有90%以上的大豆球蛋白,它們在環境中的NaCl含量達到0.8%以上時就能游離,發揮其活性作用,因此,在肉制品加工中是一種良好的乳化劑。
應用大豆蛋白的這種性能,在肉制品加工中可以直接添加濃縮蛋白或分離蛋白干粉,也可以預乳化物的形式加入,它們能有效地提高灌腸、午餐肉類制品的品質,增加脂肪利用率。
(3)加強肉制品的凝膠效應
蛋白質的凝膠構型為立體網絡結構,它不僅能束縛水分和脂肪,而且還是風味物質的載體,因此,蛋白質的這種性能具有很大的加工意義。
一般來說凝膠結構的穩定性除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外,功能蛋白質的數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為強化肉制品中的凝膠體系,添加一定數量的功能蛋白質是必要的。
大豆蛋白凝膠形成的最適pH值在通常肉制品加工工藝條件的范圍內,因此是一種較合適的功能蛋白添加物。
在灌腸和西式火腿的蒸煮過程中,它的凝膠效應發生在肌纖維收縮前,在肌肉組織的外圍形成一層致密的覆蓋膜,從而大大減輕由肌纖維收縮造成的汁液流失,產品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得以保存,提高了蒸煮得率。
2、酪蛋白
酪蛋白能與肉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凝膠,從而提高肉的保水性。在肉餡中添加2%時,可提高保水率10%;添加4%時,可提高16%。如與卵蛋白、血漿等并用效果更好。
酪蛋白在形成穩定的凝膠時,可吸收自身重量5~10倍水分。用于肉制品時,可增加制品的黏著性和保水性,改進產品質量,提高出品率。
3、明膠
明膠是用動物的皮、骨、軟骨、韌帶、肌膜等富含膠原蛋白的組織,經部分水解后得到的高分子多肽的高聚合物。明膠在熱水中可以很快溶解,形成具有黏稠度的溶液,冷卻后即凝結成固態狀,成為膠狀。
明膠形成的膠凍具有熱可逆性,加熱時熔化,冷卻時凝固,這一特性在肉制品加工中常常有所應用,如制作水晶肴肉、水晶腸等常用明膠做出透明度高的產品。
4、黃原膠
黃原膠是一種微生物多糖,由纖維素主鏈和三糖側鏈構成。黃原膠可作為增稠劑、乳化劑、調和劑、穩定劑、懸浮劑和凝膠劑使用。《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在肉制品中最大使用量為2.0g/kg。在肉制品中起到穩定作用,且結合水分、抑制脫水收縮。
使用黃原膠時應注意:制備黃原膠溶液時,如分散不充分,將出現結塊。除充分攪拌外,可將其預先與其他材料混合,再邊攪拌邊加入水中。如仍分散困難,可加入與水混溶性溶劑,如少量乙醇。黃原膠是一種陰離子多糖,能與其他陰離子型或非離子型物質共同使用,但與陽離子型物質不能配伍。其溶液對大多數鹽類具有極佳的配伍性和穩定性。添加氯化鈉和氯化鉀等電解質,可提高其黏度和穩定性。
八、抗氧化劑
有油溶性抗氧化劑和水溶性抗氧化劑兩大類,國外使用的有30種左右。
1、油溶性抗氧化劑
油溶性抗氧化劑能均勻地溶解分布在油脂中,對含油脂或脂肪的肉制品可以很好地發揮其抗氧化作用。油溶性抗氧化劑包括丁基羥基茴香醚、二丁基羥基甲苯和沒食子酸丙酯,另外還有維生素E。
(1)丁基羥基茴香醚
又名丁基大茴香醚,簡稱BHA。其性狀為白色或微黃色蠟樣結晶性粉末,帶有特異的酚類的臭氣和有刺激性的氣味。BHA除抗氧化作用外,還有很強的抗菌力。在直射光線長期照射下色澤會變深。
(2)二丁基羥基甲苯
又名2,6-二叔丁基對甲酚、3,5-二叔丁基-4-羥基甲苯,簡稱BHT。為白色結晶或結晶粉末,無味,無臭,不溶于水及甘油,可溶于各種有機溶劑和油脂。對熱相當穩定,與金屬離子反應不會著色。具有升華性,加熱時可與水蒸氣一起揮發。BHT的抗氧化作用較強,耐熱性好,在普通烹調溫度下影響不大。一般多與丁基羥基茴香醚(BHA)并用,并以檸檬酸或其他有機酸為增效劑。
(3)沒食子酸丙酯(PG)
PG系白色或淡黃色晶狀粉末,無臭,微苦。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難溶于脂肪與水,對熱穩定。
沒食子酸丙酯對脂肪、奶油的抗氧化作用較BHA或BHT強,三者混合使用時效果更佳;若同時添加檸檬酸0.01%,既可做增效劑,又可避免金屬著色。
(4)維生素E
維生素E系黃色至褐色幾乎無臭的澄清黏稠液體。溶于乙醇而幾乎不溶于水。可和丙酮、乙醚、氯仿、植物油任意混合。對熱穩定。天然維生素E有α、β、γ等七種異構體。α-生育酚由食用植物油制得,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大量生產的天然抗氧化劑。
2、水溶性抗氧化劑
應用于肉制品中的水溶性抗氧化劑主要包括抗壞血酸、異抗壞血酸、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等。這4種水溶性抗氧化劑,常用于防止肉中血色素的氧化褐變,以及因氧化而降低肉制品的風味和質量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