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雪糕成為人們消暑的首選。然而,伴隨雪糕的“熱度”,食品安全問題卻悄然浮出水面。近期,多家雪糕品牌的產品在抽樣檢測中發現大腸菌群含量超標,令人不禁對這一夏日美味的安全性產生了深刻的擔憂。
大腸桿菌是一類常見的細菌,通常存在于人類和動物的腸道中。雖然大多數大腸桿菌對人體無害,但某些毒株卻可能引發嚴重的食源性疾病。此次檢測結果顯示,部分雪糕樣本的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率高達70%,這一數據無疑為消費者敲響了警鐘。食品安全不僅關乎個人健康,更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
今天就來講講,關于食品與大腸桿菌的那些事兒。
認識一下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并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是一群細菌,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這些屬的細菌均來自于人和溫血動物的腸道,需氧與兼性厭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條件下,48 小時內能發酵乳糖聲酸產氣,革蘭氏陰性。
大腸菌群中以埃希氏菌屬為主,埃希氏菌屬教俗稱為典型大腸桿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
食用含大腸桿菌的食物會造成什么后果?
大腸桿菌是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普遍存在的細菌,是糞便中的主要菌種。一般生活在人大腸中并不致病,可能在腸中對合成維生素K起作用。但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后的癥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孩子及老人。
由于大腸菌群分布普遍,因此有關部門在對食品進行抽檢時,一般會以大腸菌群作為微生物指示菌來檢測,如果大腸菌群越多,說明這個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越高。
食品大腸桿菌超標的原因都有哪些?
造成食品或相關器具中大腸桿菌超標的情況很多,一般都是由于二次污染,在日常經營中,以下幾個方面是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原因。
1、原材料管理不當
雪糕的生產離不開各種原料,如牛奶、水等,若這些原料在采集或儲存過程中受到污染,就極有可能攜帶大腸桿菌。比如一些牧場的衛生管理不善,奶牛的糞便處理不當,導致牛奶在擠出時就已經被污染,而后續的生產加工過程若沒有嚴格的殺菌消毒措施,大腸桿菌就會在雪糕中滋生繁衍。
2、人員衛生管理不當
大腸桿菌是人體常見的寄宿菌群,所以人體的體表很容易攜帶大腸桿菌,如果工人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沒有嚴格遵守衛生規范。例如,沒有正確佩戴口罩、手套,工作服清潔不及時等,都可能將外界的細菌帶入生產環境中。
3、器械未按要求清洗消毒
加工器械,如果不能定期徹底清洗消毒,就會成為大腸桿菌等細菌的藏身之所,隨著生產過程進入到雪糕產品中。
4、運輸過程二次污染
在運輸過程中,如果冷鏈出現問題,溫度波動較大,就會為細菌的生長提供適宜的條件。而在銷售終端,一些小賣部、超市的冰柜可能存在衛生死角,不同食品混放,也容易導致交叉污染。雪糕的包裝如果有破損,更是會直接暴露在受污染的環境中,使得大腸桿菌有機會侵入。
如何避免大腸桿菌超標?
食品企業如果需要降低大腸菌群、大腸桿菌超標的風險,企業應基于4M1E(人機料法環)的思路,結合大腸菌群的特征進行風險分析,從而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相應的重點區域見上圖所示。
按照以下要求進行規范管理,能最大程度避免大腸桿菌超標:
嚴格控制原輔料微生物狀況;
生產用具都定期徹底消毒;
要求工作人員勤洗手,保持生產器具的清潔;
運輸鏈要制定嚴格的衛生標準,加強監管力度,以保證運輸過程中的安全;
監管部門也要加強對雪糕生產企業的日常監督檢查,提高抽檢頻率,對不符合衛生標準的企業責令整改,情節嚴重的要依法予以嚴懲。
更為重要的是,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企業和監管部門的責任,作為消費者,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自己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態度和行為?是否過于依賴監管部門,而忽視了自身的監督和選擇權?
食品安全無小事,保障食品安全不僅需要企業和監管部門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監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起一個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