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
說說什么是氧化:
食物在加工或儲存過程中,容易受到溫度、光照、氧氣、金屬和酵素等影響,而發生氧化反應。以食物接觸空氣來說,由于空氣中含有氧氣,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容易被氧化,進而產生變色、酸敗或變質。
其實食品和女生一樣,兩種辦法“抗衰老”(氧化),一種物理法“外敷”,一種化學法“內服”!
物理法一般會利用脫氣、密封、加熱的手段來維持其質量穩定及延長保存。
比如我們見到的真空食品或者那些充了氮氣包裝的食物(最常見就是各類薯片)。
化學法(內服)就是我們常說的抗氧化劑,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添加進去。
食品抗氧化劑是為了阻止或延緩食品氧化而生,是一種提高食品穩定性和延長貯存期的食品添加劑。
抗氧化劑種類較多,抗氧化的作用機理也不盡相同,比較復雜,存在著多種可能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抗氧化劑的還原作用,降低食品體系中的氧含量;二、是中斷氧化過程中的鏈式反應,阻止氧化過程進一步進行;三、是破壞、減弱氧化酶的活性,使其不能催化氧化反應的進行;四、是將能催化及引起氧化反應的物質封閉,如絡合能催化氧化反應的金屬離子等。
一、常見的抗氧化劑
目前,國內常用的合成抗氧化劑主要有:丁基羥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羥基甲苯(BHT)、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等。
丁基羥基茴香醚(BHA)
白色或微黃色結晶狀物,熔點48~63℃,沸點264~270℃(98 KPa),高濃度會略有酚味,易溶于乙醇(25 g/100 mL,25℃)、丙二醇和油脂,不溶于水。BHA對熱穩定,在弱堿條件下不易被破壞,與金屬離子作用不著色。
BHA是一種很好的抗氧劑,在有效濃度時沒有毒性。作食品抗氧劑,能阻礙油脂食品的氧化作用,延緩食品開始敗壞的時間。
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
無嗅、無味,無毒的白色晶體。熔點71℃,沸點265℃,不溶于水和稀堿,溶于苯、甲苯、乙醇、汽油及食物油中。其溶解度為:乙醇25%,豆油30%,棉籽油20%,豬油40%。
BHT是一種抗氧化劑,有廣泛的工業用途,主要用于食品的油脂領域,來增加油脂的貨架期。
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
為白色或微紅褐色結晶粉末,有一種極淡的特殊香味,幾乎不溶于水(約5%),溶于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機溶劑。
TBHQ是國家規定允許少量添加的食用抗氧化劑,跟BHT、BHA相比,TBHQ擁有更安全的無毒性能,可有效抑制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短桿菌等細菌以及黑曲菌、雜色曲霉、黃曲霉等微生物生長。
二、抗氧化劑的分類
常見的合成抗氧化劑有BHA、BHT、PG和TBHQ等。它們都是一些“酚類”物質,毒性很低,與氧化變質的危害相比,添加抗氧化劑大大有益于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食品工業中還使用多種天然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E、維生素C、植酸、茶多酚等。
除了天然和人工合成外,我們還可以將抗氧化劑分為油溶性和水溶性兩種。
油溶性的主要用在含油脂比較多的食品中,如食用油、堅果、油炸食品、肉及肉制品等。
水溶性的主要用在含水溶性維生素、天然色素比較多的食品中,如果蔬汁、加工果蔬等。
三、抗氧化劑的選擇
食品該如何選用合適的“內服”產品呢?
1. 價格差不多當然要考慮性價比啦!
同等條件下,選擇適用PH范圍大,使用量少的抗氧化劑。
2. “三無產品”不能吃。
抗氧化劑的選擇需符合產品銷售地區及國家的相關法規標準。
3. 如果吃這個不消化,那還是換一個吧。
注意水溶性和油溶性抗氧化劑的選擇,以保證不會影響產品最終質量。
4. 不能有副作用呀。
穩定性好,在儲存和加工過程中穩定,不分解和不揮發,能與產品的其他原料配伍,與包裝材料不發生任何反應。
5.還這么年輕,就不要選擇貴婦級別的產品了~
價格符合企業需求。
6.內服外敷加運動!
單一的抗氧化劑無法滿足所需時可以采用復配的方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