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廠屬于淀粉糖行業,工廠員工2000人,產品類型為原料藥及食品添加劑,主要出口歐美及日本市場。
各位壇友已經在異物管控方面分享了很多寶貴經驗,很值得大家學習。客戶投訴和日常檢查是異物管理提升的兩個重要途徑,我主要從異物投訴及日常檢查發現異物后的調查處理兩個方面來向大家分享幾個案例。
一、客戶異物投訴的調查處理
(一)肯定是我方導致的異物
需根據調查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整改措施,避免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如某客戶投訴產品在稱量過程中發現有變色的料粒。經紅外檢驗此異物為氧化變色后的物料。
關于異物來源分析:每批次生產結束后,使用干凈的濕潔凈抹布對設備表面進行清潔。通過對包裝設備進行排查,并進行模擬操作,發現包裝線接料部位不易檢查干燥狀況,此處下料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料粉發散,有接觸到設備壁的可能。使用濕抹布對接料處清潔完成后,設備表面可能存在未完全干燥部位,繼續下批次生產時,有料粉接觸到未干燥部位,形成濕粉并掉入物料。在物料的貯存過程中,料片發生氧化變色,最終形成異物。
糾正預防措施:
1、重新修訂包裝線清潔SOP。包裝線下方接料部位的清潔方法,由原來“使用干凈的濕潔凈抹布對設備表面進行清潔”,修訂為“使用皮錘敲擊設備外表面,使內壁料粉脫落,然后用干潔凈抹布擦拭”。
2、針對接料部位不易檢查的問題,配備攝像探頭,使用攝像探頭對該部位進行檢查。
3、根據以上措施,對包裝人員及QA進行培訓。
(二)可能是我方導致的異物
需將相關可能向客戶說明,并制定有效措施進一步降低我方導致異物的風險。如某客戶投訴產品中發現外包裝箱紙屑。
此異物確實為工廠產品附帶異物。分析異物來源時既要分析生產系統引入的風險,又要考慮客戶使用不規范引入的風險。
系統引入的風險:紙屑屬于系統外物質,系統外物質進入物料的渠道只有進入包裝區的人及物。首先,人進入潔凈區需要換鞋、戴頭套、口罩、更換潔凈服,后用粘輥粘附潔凈服外表面,且程序要求上衣扎到褲子內,袖口、褲腳均為松緊帶,異物帶入風險不大;其次,包裝工序進入潔凈區的物品為內袋,內袋為透明袋,人工套袋,每條進行檢查,因此內袋帶入風險也較小。
后續產品使用過程分析:內袋摩擦后極易產生靜電粘附異物,而紙箱作為外包裝物,箱體存在紙屑,產品裝箱后有紙屑粘附在袋子表面的風險。客戶在后續使用過程如未將內袋擦拭干凈就開袋使用,則可能導致紙屑掉入物料。
其他可能分析:1、受目的國法規影響,產品入關前會開袋抽檢。海關人員的操作可能引入異物。(此前還發生過海關抽檢后,使用膠帶粘封切口,造成膠帶上的膠污染物料)
2、產品到達客戶后,客戶驗貨人員的抽檢工作也可能造成包裝外異物引入。
糾正預防措施:
1、重新修訂包裝箱質量標準,要求供應商提高產品質量,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包裝箱紙屑的存在。
2、包裝箱驗收時拒收切邊不齊、紙屑明顯的貨物。
3、修訂《HACCP計劃》,完善加工過程之包裝工段的危害分析及控制措施。
(三)不可能是我方導致的異物。
經認真分析后判斷不屬于我方產生的異物,要進行詳細說明,如錄制相關視頻資料提供給客戶,爭取讓客戶接受。如某客戶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砂石類異物。
關于異物來源分析:
從人員、物料、洗滌劑、空氣、操作五方面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
1、人員帶入的風險:清場操作時,人員會進入設備內清潔,有砂石粘附在鞋底而進入設備的風險。但整個生產區為自流平地面,人員進入設備前必須用抹布擦拭鞋底且用粘塵輥擦拭潔凈服,因此人員帶入砂石的風險很低。
2、物料帶入:
物料從溶解崗位進入包裝前經過四級精密過濾及篩網,異物尺寸不能通過上述設備。因此,異物從溶解崗位跟隨物料進入系統的風險很低。
3、洗滌劑帶入:
漂洗工段,使用洗滌劑對物料噴淋漂洗。洗滌劑與物料直接接觸,但洗滌劑進入漂洗工段前經過精密過濾器過濾,異物尺寸不能通過,因此洗滌劑帶入異物的風險很低。
4、空氣帶入:
干燥工段,使用熱空氣對物料進行干燥。空氣與物料直接接觸,但是空氣進入干燥工段前經過精密過濾器過濾,異物尺寸不能通過,因此空氣帶入異物的風險很低。
5、操作帶入:
從溶解崗位一直到包裝成品,整個工序均在密閉設備、管道內完成。取樣、清潔等操作引入砂石異物的風險很低。
綜合以上分析暫時未找到異物來源,后續工廠繼續進行調查。
糾正預防措施:
1、向員工通報相關投訴。
2、車間內部組織相關員工,重新學習人員進入設備的規范要求。
二、日常檢查發現異物后的調查處理
根據本人的工作經驗,我工廠日常檢查中發現的異物多來源于設備本身,要根據異物的發現位置、尺寸等對生產線分段進行調查分析。通過異物檢查,往往能發現設備本身出現的異常狀況并及時修復。
(一)產品檢驗時發現不明漂浮物。產品檢測溶解度時,發現水面有一微小漂浮物。經攪拌后,該漂浮物不能溶解,因此判斷為異物。
關于異物來源分析:
1、該不溶物尺寸小,能通過振動篩,因此不能判斷此異物產生的大致范圍。
2、觀察該異物性狀。外觀為白色,質地堅韌,顯微鏡下進一步檢查,初步判斷為食品級硅膠或聚四氟乙烯材質;排查生產線結晶罐出料閥、振動篩下料軟管、包裝管線卡箍墊片等有食品級硅膠的部位,排查衛生球閥等有聚四氟乙烯的部位。
3、根據生產線排查情況,最終發現衛生球閥內襯表面的聚四氟乙烯有磨損痕跡。
糾正預防措施:
建立定期檢查與物料接觸的氟制品的制度,定期更換衛生球閥。在清場時會對球閥等帶有氟材質的物品進行重點檢查,發現磨損痕跡后要立即更換。相關產品降級處理。
(二)檢查磁棒發現吸附物異常增多。正常情況下磁棒只會吸附少量金屬屑,該批檢查發現磁棒吸附有較多明亮的金屬屑。
關于異物來源分析:
1、金屬屑顏色較明亮,判斷為新磨損產生。
2、排查轉動設備轉動部位(如攪拌、絞龍、關風器等),有無跑冒滴漏現象,有無異響等。全部排查后未發現異常。
3、排查設備金屬接觸面可能有相對運動的部位,發現振動篩大蓋和篩壁接觸面有磨痕。原因為振動篩大蓋卡箍螺栓稍松,設備運行過程中大蓋與篩壁接觸面碰撞摩擦,導致金屬屑掉入物料,最終被磁棒吸附。
糾正預防措施:
1、更換卡箍螺栓。
2、修訂振動篩檢查方法,在原來批次間檢查篩網完好性的基礎上,增加每天拆開振動篩全面檢查的要求。
三、總結
客戶投訴中發現的異物,有些是目前生產中未關注到的,但更多情況下是異物反復發現。日常檢查中發現的異物,往往是對異物風險點進行監控時發現的。為什么日常檢查已經很細致了還有異物能流入產品呢?這說明生產系統是存在硬傷的,現有的管控措施是不足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對設備進行改造或者替換,但老板更注重的是經濟利益(換套設備上千萬,一年兩三次的異物投訴,最多退貨,損失也就幾十萬)而不能在資源上進行支持。作為質量管理人員,向上對老板反復灌輸異物產生的風險和潛在的損失,爭取資源支持。向下對生產操作人員做好培訓和監管,全力保證異物的管控措施落到實處。總之還是為了減少自己背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