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的原料質量存在波動性,直接造成了質量控制成本變化,間接造成產品毛利率不穩定,產品質量與顧客滿意度都會受到影響。一旦原料出現質量問題,供應部、研發部、生產部、品控甚至營運部門都會煩惱、困惑、憤怒、無奈,各部門、各板塊都會為此增加溝通成本、控制成本、風險成本。下面闡述一下關于行業原料質量控制的一些觀點,僅供參考。
一、 原料質量標準
1、 標準制定:原料感官、理化標準目前是由品控制定,供應部結合市場整體質量狀況加以確認,最終在采購合同里體現,由供方簽字確認。這樣的流程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是可行的、有效的。
2、 追求本質的思考,標準合理、有效:標準并不是越嚴格越好,標準的制定需要兼顧三個方面,既要滿足顧客滿意度(從市場調查、市場后期反饋得以體現),又要確保企業賺取合理的利潤,同時要讓采購部門通過努力能夠購買到符合標準的原料。質量管理系統里有個術語——質量控制成本。這里不作詳述,對于原料質量控制而言,簡單來講,就是以合適的價格,購買到合適的原料。
3、 品質與成本管理,標準完善:國家的法律法規需要定期修訂,同樣我們的原料標準也需要定期修訂、完善,使其滿足公司的整體運營要求。公司整體規劃的需求發生變化或者市場整體原料價格、質量發生變化時,需要對標準進行修訂。標準的修訂會影響到研發、采購、生產以及營運,需要大家參與進來,從本板塊需求出發,提出合理化建議,并最終敲定。
二、 原料驗收
1、 供應商資質:原料驗收的前提是,原料的供應商是我們合格的供應商,資質齊全是先決條件,即供應商資質不齊全,可直接判定原料不合格,無需作后續檢驗(采購承諾限時提供的除外)。
2、 文書化程序的效用,進貨檢驗: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取決于兩個前提條件:規范、清晰的標準,合理、有效的檢驗方法。個人認為,目前這兩項基本符合要求。
3、 原料質量判斷:原料質量是否符合標準,并不完全是靠儀器測定出來的,需要依靠檢驗人員的感官判斷,這就需要檢驗人員具備足夠的經驗、敏感度和判斷能力,這些是在每次的重復檢驗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所以請充分尊重化驗人員對于原料質量的判定結果。必要時,可以由研發、生產、采購人員共同評估確認。
三、 不合格原料的處理
這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問題,如何處理不合格原料,如何防止不合格原料被采購和被非預期使用,需要各板塊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1、 上級率先決策:不合格原料的處理方式一般包括:退貨、讓步接收、報廢等。解讀各板塊的心理預期,研發、生產、營運偏向于退貨處理,采購傾向于讓步接收。質量管理程序規定不合格原料最終如何處理由品控決定。我謹代表品控負責任的講,我們沒有私心,我們所作的最終處理意見是從公司整體運營角度考慮的,我們正在強化作出決定前與各責任部門的充分溝通,不合格原料處理決定除非總經理(質量負責人)有不同意見,其它人員不應作出干涉。
2、 處理依據:之前對于原料驗收有一種解讀,我們應該制定讓步接收的標準。從質量人的角度講,讓步接收標準是個偽命題,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Eg1,鴨舌的鴨毛讓步接收標準:鴨毛超標10%以內可以讓步接收。某品牌的鴨舌鴨毛超標5%,按照讓步接收標準可以讓步接收,這沒問題。第二批進貨檢驗時發現仍然超標5%,按照標準,繼續讓步接收,那第三次超標、第四次超標呢?顯而易見,雖然都符合讓步接收標準,但連續多次沒有整改,那就必須退貨,以示警告,并向供方表明我們對于原料質量的重視。
Eg2, 鴨舌的鴨毛讓步接收標準:鴨毛超標10%以內可以讓步接收。某品牌的鴨舌鴨毛超標15%,但倉庫已無其它品牌可調用,按照讓步接收標準不可以讓步接收,只能作退貨處理,工廠將面臨鴨舌停產的狀況。站在公司的角度,鴨毛可以通過后工序處理得以解決,為了滿足顧客購買需求,需要作讓步接收處理。
所以,原料質量標準可以而且必須制定,以滿足最終產品質量的需求,但是否讓步接收,是需要品控結合各種因素做出判斷的。
3、 投訴供應商:每次原料出現質量問題,品控都會開出投訴處理單,由供應部轉給供應商,要求供方限期回復,給出整改措施。在有些食品企業,這樣做是有效的,但有些供應商普遍質量管理薄弱,生產流程主要靠人來執行,質量的穩定性難以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因不合格原料造成的損失,采購在積極向供方索取,供應商的質量管理提升還是需要強化,而不是僅靠篩選供應商來解決。
四、 如何確保原料質量符合要求
1、 全員參與:原料質量與產品質量直接相關,而且有時會占主導因素,所以,需要研發、采購、營運、生產給出建設性的參考意見,并在后續采購、生產、銷售過程中不斷驗證、不斷完善。
2、 供應商的關系:采購原料需要一定頻率的供方原料狀況摸底調查,將質量把關的工作前移,盡量在供應商處就將問題解決,減少被動的局面。條件允許時,給予供應商必要的質量管理幫扶,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
3、 謹慎囤貨:囤貨的量一般都很大,需要比較長的周期才能使用完畢,因此,囤貨金額巨大時,采購、品控可以安排專人去供方處檢查、監督。花1000元的檢查、監督成本,大大降低100萬元囤貨原料的質量風險,這很劃算。
4、 發現問題的眼光定期分析:采購、品控定期分析、匯總各品牌、各類別的原料質量狀況,通報各相關部門,綜合各方意見,作出必要調整(包括原料標準的調整、原料品牌的調整)。
5、 專人負責:主要的原料采購地,有條件可以安排專人駐扎,此人必須經過原料檢驗的專項培訓,有高度的責任感、細心、耐心、善于溝通。
6、 其它:除了需要提升原料質量外,還要根據原料特性評估車間對原料、過程產品進行相應的檢查、挑揀、去除缺陷處理等相關的操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