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食藥監局牽頭推進蘇州市政府實事項目“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鍛造食用農產品流通溯源全鏈條。全力打造覆蓋31291家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戶,流通、生產、餐飲環節全面延伸的食用農產品信息化監管網絡。初步實現了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
一是建立完善溯源管理云平臺。去年,蘇州市完成了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建設,針對上游批發市場,實現了覆蓋全市的1家一級批發市場、7家二級批發市場和主城區10家農貿市場的80%以上大宗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安全可控。在此基礎上,今年蘇州市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實事項目建設進一步推進,監管網絡從批發市場向下游的食品流通、生產、餐飲等環節深入延伸。目前,蘇州市場上的食用農產品,80%以上由外地輸入,20%地產為補充。外地食用農產品進入蘇州市場,需要提供記載產地信息的“身份證”和監管部門檢驗質量合格后頒發的“健康證”,兩證缺一不可。市民買菜時通過手機掃一掃攤位二維碼,可獲得攤主信息、進貨渠道等信息;市民通過蘇州市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可以搜索食品生產、經銷單位的各類信息,如某農貿市場快檢信息、餐飲公司的食品經營許可證信息等情況。“云平臺”突破了過去監管體系主要依賴硬件終端的重架構模式,經營戶和消費者在電腦或手機上能輕松操作,實現輕型終端的監管模式。經營戶登錄“云平臺”,可以在線完成農產品交易的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監管部門處置應急事件時,能快速反應,查到問題產品的來源去向,精準處置。經營戶在被倒查追究涉案環節時,只要確認履行了義務、能提供合規的進銷憑證,可以依法予以免責或從輕處理。“云平臺”保護了守法經營的經營者,激發主動填報信息的積極性,使得監管體系的這一閉環更加牢固。截至目前,蘇州市涉及食用農產品主要流通渠道的170家農貿市場、335家餐飲單位、38家大型商超、16家生產企業、25家配送企業及10家種養殖基地已接入“云平臺”。依托“云平臺”,蘇州市覆蓋批發、農貿、商超、配送、生產、餐飲等全環節全鏈條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基本建成。
二是大力推進學生食堂“明廚亮灶”。目前,蘇州全市建有1817家學校食堂,為保障全市167余萬在校學生食品安全,蘇州市食藥監局不斷完善責任體系,依法實施監管,全面排查風險,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防控校園群體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今年,蘇州市110家學校食堂納入蘇州市實事項目“食用農產品安全區域性風險防控體系”建設試點,通過使用蘇州市食用農產品統一銷售憑證和加入“食用農產品溯源服務云平臺”,實現了從“農田到學生餐桌”的食品鏈條全程可追溯。食用農產品安全區域性風險防控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可幫助學校食堂更好地執行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便于對原材料來源信息和檢測信息進行全面掌握,把好采購關;另一方面,有利于監管部門對原料的流向、使用情況、庫存情況等進行快速有效追蹤。首批110家試點單位成效初顯,在今年的市級抽檢未發現食用農產品抽檢不合格的情況。下一步,將在全市范圍進一步推廣,把更多學校食堂的原料采購納入追溯管理體系。此外,通過制定學校食堂定點采購單位目錄,多地學校食堂還實現了蔬菜、肉類、大米、食用油等重點品種“集中采購,定點配送”,食材來源更可控。去年以來,蘇州市食藥監局在餐飲集中區推行“明廚亮灶”建設,并聯合教育部門,將學校食堂作為重點單位全面鋪開“明廚亮灶”建設,公開食品來源渠道、加工制作全過程,在做好政府監管、家長監督的同時,引入社會第三方監督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學校食堂的“明廚亮灶”實施率已達到86.79%,量化等級優秀率達到63%,學生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三是引領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蘇州市食藥監局用了一年多時間,摸底調查了全市一千余家食品小作坊,一一核查登記,設立嚴格準入條件,條件不符合的不得生產銷售,對證照不齊的小作坊及時依法取締。各區縣相繼公布小作坊食品品種目錄,給食品小作坊的生產范圍開出“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如明確小作坊不得生產加工乳制品、罐頭制品、保健食品等。截至目前,蘇州市已核發食品小作坊登記證358張,開展集中整治取締了無證無照“黑作坊”527家,查處食品小作坊違法案件10起。為鼓勵小作坊規范經營,樹立樣板,以點帶面推動該市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去年6月,蘇州市食藥監局啟動了蘇州市百家食品小作坊示范點創建工作,被列入了蘇州市政府實事項目。目前100家小作坊示范點建設已全部驗收通過,“掛牌”開張。通過示范點建設,催生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蘇州采芝齋食品有限公司對蘇式糖果的傳承創新數次登上央視舞臺,吳江震澤鎮仁昌食品廠的定勝糕走進了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目前,蘇州市小作坊經營者可以通過食品小作坊監管“云平臺”,在線完成申領登記證等事務,監管人員也能通過手機App實現移動監管,監管工作更加高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