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很多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的生產型企業,其管理者已經漸漸從思考如何擴張規模變為思考如何進行企業改善。在企業形成既定的規模之后,無論是產品品質的管理還是生產成本的控制都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也隨之會帶來非常巨大的工作量。這也要求企業急需精益生產。
企業如要改進質量,必須具備既能夠預防新問題的出現,又能夠及時解決老問題的質量系統。這就像部隊作戰,既要攻也防。攻的工作,也就是長期性問題需要由正規軍式的人員來應對;防的工作,也就是臨時性突發問題可以由非正規軍式的人員來完成。
每個企業都要防止新出現的問題影響到企業的運作,例如設備老化,客戶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新產品不斷面世,員工流失等等。對這些問題采取防范措施是必要的,然而,即使這些防范措施非常成功,企業充其量也只能保持現有的質量水平,而不能進一步改善它。想要有所改進,企業必須具備既能夠預防新問題的出現,又能夠及時解決老問題的質量系統。解決生產問題,提高產品質量,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首先企業改善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更高的利潤,因此對成本的控制似乎就成為了企業改善首要任務。具體到工廠生產流程中,諸如產品用料、生產器械選擇、生產的規范流程等各個方面都是成本控制所要思考的問題點。使用更便宜的物料,選擇更節能高效的生產器械,學習如何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人力物力輸出的前提下完成生產操作的流程,以此來達到對成本的最大限度壓縮。但此時產品質量就像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給了規劃妥當的成本控制一道令人難以抉擇的選擇題。消費者購買產品并不會知道企業成本到底有多少,他們只會在價格合適的前提下著重考慮產品質量。一個企業的產品如果沒有了質量保證,就會失去消費者、失去市場,那么成本控制也就無從談起了。而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和審核又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和產品質量兩個問題點上非常的頭疼。
事實上,這兩個方面完全可以同時進行,并不構成多么嚴重的沖突。眾所周知在成本控制中,運用精益生產,減少產品的出錯率、浪費率,而減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差錯率正是品質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提高產品質量、減少不良品的出現,從一定層面來說也是直接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不能說成本和質量兩者有沖突,只要在企業改善的過程中,合理分配資源,有效提高產品質量,也能夠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