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了人類半個世紀的國際計量體系,即將發生重大變革。從此間舉行的“展望2025——國際計量發展重大挑戰”大型國際研討會上獲悉,在量子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作用下,2018年國際單位制(SI)將重新定義,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被重構。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技術領域的規則變更,或將對未來的國際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此次會議是2015年亞太計量規劃組織(APMP)全體大會系列活動的“重頭戲”之一。APMP是全球五大區域計量組織之一,中國于1981年加入APMP,是創始成員之一。
據了解,此次會議之所以備受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前國際計量體系正在經歷一場歷史性變革。
國際單位制(SI)是全球統一的計量單位制,是構成國際計量體系的基石。國際單位制的核心是7個基本單位,即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熱力學溫度“開爾文”、電流單位“安培”、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和物質的量單位“摩爾”。自1971年以來,這7個基本量,一直作為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近年來,隨著量子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相關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據悉,在此基礎上,國際度量衡委員會目前正在起草關于重新修訂SI的草案。據悉,該草案有望于2018年被國際計量大會采納。
而國際計量單位制一旦被重新定義,世界測量技術規則也將予重構,業界人士指出,計量未來將向先進制造、醫學、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和領域發展,并會給國際貿易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此次會議開幕致辭中指出,計量被視為貿易往來的紐帶、公平交易的基礎,被喻為工業生產的“眼睛”、技術創新的“種子”和“引擎”。在一些權威機構的研究報告中,計量與標準、合格評定被統稱為國家質量技術基礎,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
事實上,計量更是保證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公平貿易的基礎。據統計,在經濟交往中,超過80%的貿易必須經過計量才能實現。
據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計量直接關系標準的先進性、測量的準確性和結果的一致性,在國際貿易中,涉及國家經濟利益,有助于促進貿易公平公正,并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
例如,自2010年起,由于制造商的計量標準溯源至中國國家計量院,中國制造飛機零部件順利進入波音公司全球采購鏈,由此打破技術壁壘進入了國際市場,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人民幣。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計量事業發展。1985年中國政府頒布實施了計量法,2013年頒布實施了《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經過努力,我國已逐步建立健全了計量技術體系、法規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一些前沿基礎性計量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突破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瓶頸,計量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
支樹平指出,在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發展將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計量的支撐作用必將更為凸顯。期望APMP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不斷深化亞太地區計量合作,努力實現區域共同提高、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