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等不下數十種。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吃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香,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館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館料講究,薄皮包陷,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號,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一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也是我國傳統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溫州縣前湯圓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馳名的美味食品。此外,臺灣的菜肉湯圓、成都的賴湯圓、貴陽的八寶湯圓、安慶的韋家巷湯圓,也是風味獨特的美味食品。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吃“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竟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吃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蕎麥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關于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聞哩!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香,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館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館料講究,薄皮包陷,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號,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一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也是我國傳統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溫州縣前湯圓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馳名的美味食品。此外,臺灣的菜肉湯圓、成都的賴湯圓、貴陽的八寶湯圓、安慶的韋家巷湯圓,也是風味獨特的美味食品。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吃“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竟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吃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蕎麥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關于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聞哩!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