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二月二日,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民間習俗春龍節(jié)來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叫"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肉,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豬頭肉呢﹖
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龍?zhí)ь^之日,家家戶戶煮豬頭,是因為初一、十五都過完啦,"二月二"是春節(jié)中最后一個節(jié)日。一般農(nóng)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23日過小年時殺豬宰羊,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龍?zhí)ь^,大地萬物開始復蘇,一切動植物都開始抬頭,一年要開一個好頭,迎來風調(diào)雨順。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農(nóng)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用豬頭當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來是有說道的。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饑,于是闖入一鄉(xiāng)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俗語還說:"哪有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到能夠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 看起來"二月二"吃豬頭是古代留下的傳統(tǒng),是吉祥兆頭的標志。
那么現(xiàn)在"二月二"豬頭肉又怎么吃呢?想著宋朝王中令吃到的那盆和尚端出的蒸豬頭,品著豬頭詩,那番景象已經(jīng)是歷史。現(xiàn)如今由北京金三元酒家發(fā)明的"扒豬臉",就不一般了。他們把豬頭肉給予了最高的待遇,載上了時代最時髦的稱呼,并獲中國菜肴首例專利。
"扒豬臉"經(jīng)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大關卡的標準化生產(chǎn),歷經(jīng)十多個小時的修煉,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二月二"吃現(xiàn)代"扒豬臉",回味五千年的餐飲歷史,該會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現(xiàn)。"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xiàn)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 更為可喜的是當代的高科技和市場的結合讓消費者不用到飯店,坐在家里就可嘗到美味的"扒豬臉".這正是:二月二,春龍節(jié),龍的傳人過龍節(jié),龍節(jié)要吃豬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