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大蒜帶回我國種植。大蒜的食用部分是鱗莖,也就是大蒜頭。它的氣味辛辣,別具風味,最初用作調料,以后逐漸用于醫藥。
《本草綱目》更記載大蒜能治腹瀉、暴痢、吐血及水腫等病。現代研究發現,大蒜有多種藥理作用,所含大蒜素殺菌力強,因而治病的范圍日益廣泛。
早春時節乍暖還寒,腦膜炎流行時,經常吃些醋浸大蒜,有助于預防。天氣逐漸轉熱后,每天吃幾瓣生大蒜,可以預防痢疾和腸炎。預防流行性感冒,除可生吃大蒜和醋浸大蒜之外,還可將大蒜搗爛,加十倍的,水,取浸出液做點鼻用。治療急性腸炎,民間用大蒜數瓣搗爛如泥,加優質陳醋 1酒杯調勻咽下,每日2—3次。急性菌痢,生食紫皮蒜數瓣,每日3次,有輔助治療作用。近年來,有些醫院用10%大蒜水溶液灌腸,治療頑固難愈的慢性痢疾和腸炎,也取得一定效果。
治療百日咳,民間用紫皮蒜搗碎,加白糖和冷開水浸泡兩晝夜,每次取浸出液一湯匙,用溫開水調服,日服3次。也可用獨頭蒜3枚搗爛取汁,加入甘草10克和適量冰糖,水煎,分3次服;治肺結核,將大蒜用醋浸泡半月,每次吃數瓣,日服2~3次;或用紫皮蒜 50克,放沸水中煮一分鐘即撈出,加入小米50克熬成稀粥,再將蒜搗泥放入粥內調勻,即成大蒜粥,另用白芨粉3克與粥同食,每日早晚各一次。
大蒜也常外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嘗有一婦衄血,一晝夜不止,諸治不效。時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時血止,真奇方也”。現代民間仍沿用此法治療鼻出血。將大蒜搗爛,加入少許菜油,臨睡前涂于肛門周圍,有驅除蟯蟲和止癢的功效。被蜈蚣咬傷,將大蒜搗爛加醋調敷傷處,能消腫止痛。用獨頭蒜數個,搗爛如泥,加熟菜油調勻,外敷頭癬,也有一定效果。
由此可見,大蒜的醫療用途十分廣泛,真是“多面手”,但是,大蒜的性味是大辛大熱、吃得過多,就會動火,耗血,并影響視力。大蒜有強烈的特殊氣味和刺激性,對胃、肝、肺及眼睛的刺激更明顯,所以偏食生大蒜,特別是長期大量食用,反而對人體有害。有些病癥,則不宜食用,否則常常加劇病情:胃痛的病人會使胃痛加劇;肝火旺的病人則火更旺;喘咳病人常使喘咳加劇;眼病患者則使眼睛發癢、紅腫、視物模糊。因此患有胃炎、潰瘍病、高血壓病、哮喘及眼病的人,食用大蒜均應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