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茶樹枝葉的一類介殼蟲,主要有長白蚧、椰圓蚧、蛇眼蚧、茶牡蚧、茶褐圍盾蚧等。
1.長白蚧:
國內分布于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臺灣等省。
形態:成蟲體長0.6-1.4mm,梨形、淡黃色,腹部分節明顯,腹末有臀葉2對,略呈三角形。雄成蟲體長0.48-0.66mm,淡黃色,頭部色較深,白色半透明,腹末有一針狀交尾器。卵橢圓形,孵化圓形,孵化后卵殼白色。體色有淡黃色、淡紫、橙黃等多種,觸角和足退化。前蛹淡黃色,長橢圓形,長0.63-0.92mm,腹末有尾毛兩根。蛹紫色。雌成蟲介殼紡錘形,暗棕色。表面有一灰白色蠟層,前端有褐色殼點一個。
生活習性:在浙江、湖南一年均發生3代,以老熟若蟲或前蛹在茶樹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雄成蟲羽化。5月上旬第1代若蟲開始孵化,各代若蟲的盛孵期分別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
發生與環境的關系:高溫低濕對長白蚧生育不利,故一般第2代蟲口較低。茶園郁蔽和偏施氮肥、枝條皮層嫩薄的茶樹有利于長白蚧的發生發展。一般5年以上的新茶園和臺刈復壯茶園受害重。風是傳播長白蚧的主要媒介這之一。在風向下方的茶園長白蚧發展較快。
防治:于若蟲孵化盛期末噴施50%馬拉松或50%二溴磷800倍液,25%喹硫磷1000倍液,2.5%溴氰菊酯6000-8000倍液。
2.椰圓蚧
分布與為害:中國各茶區均有發生。刺吸為害茶樹成、老葉,引起落葉,以至植株枯竭,除茶樹外,還加害油茶、柑桔、芒果、香蕉、棕櫚等。
形態:雌成蟲卵形,較扁平,直徑1.2-1.5mm,鮮黃色,體節不甚明顯。雄成蟲橙黃色。卵橢圓形、黃綠色,直徑為0.1mm。蛹長橢圓形,黃綠色。雌蟲介殼圓形,直徑1.7-1.8mm,灰黃色,薄而半透明,中央有淡黃色殼點2個。雄蟲介殼橢圓形,中央有一淡黃色殼點。
生活習性:在貴州一年發生兩代,江蘇、安徽和浙江一帶一年發生3代,均以受精雌成蟲越冬,1、2代若蟲孵化盛期,貴州分別在5月上旬和8月上旬,浙江分別在5月下旬、7月中、下旬。雌成蟲受精后陸續孕卵產卵,每一雌蟲產卵約100粒左右。已發現紅點唇瓢蟲和草蛉等天敵對其發生抑制作用較大。
防治:見長白蚧。
3.蛇眼蚧 又名樟圓蚧。
分布與為害:中國主要產茶省均有分布,刺吸為害茶樹枝葉,還為害山茶、蘋果、柑桔、桃、李等。
形態:雌成蟲卵形,紫色,長1.1mm左右,前胸和中胸之間有一較深的縊溝,臀板背面中央有網狀花紋;雄成蟲體長亦約1.1mm,紫色,翅白色半透明,交配器淡黃褐色。卵淡紫色,橢圓形,長徑約0.2mm。初孵若蟲橢圓形,淡紫色。蛹長橢圓形,長約0.7mm,紫色,腹末有一粗短交配器。雌蟲介殼近圓形,背面隆起,略呈輪紋狀,棕褐色。有黃褐色殼點兩個偏于介殼的一邊。雄蟲介殼長橢圓形,長徑約1.7mm,棕褐色,介殼一端中間有黃褐色殼點一個。
生活習性:在浙江、江蘇一帶一年發生兩代,以受精雌成蟲越冬,在杭州次年4月中旬開始產卵,第1、2代若蟲分別于5月中旬和8月中旬盛孵。雌成蟲產卵于介殼內,每雌蟲平均產卵60粒左右。在茶樹上,以上部為多;雄蟲多分布于葉片正面主脈兩側,雌蟲第1代多分布于枝干上。主要天敵有腥紅菌、紅點唇瓢蟲和單帶巨角跳小蜂。
防治:見長白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