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寄生性蠶病之一。自然情況下發生較少。
病原:赤僵菌屬束梗孢科,棒束霉屬。學名為Isaria fumosa-rosea (cosimir) Wize。分生孢子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寬為3-4.2×2-2.5uM,單個孢子近無色,多數集聚呈桃紅色。孢子在22℃左右吸濕膨大,從一端、兩端或側面長出發芽管侵入蠶體,發芽管漸次伸長,分枝發育成菌絲。菌絲細長,寬2.8-3.36uM,有隔膜,間隔距離不一,細胞膜無色透明平滑,內有不同的顆粒狀油泡,呈網狀繁殖,在繁殖處長出不同的結晶體,從菌絲頂部或旁側產生短菌絲,呈長橢圓形或圓筒形,一端稍細,長寬為19-25×3-3.3uM,細胞膜無色透明,成熟后即從菌絲分離。已與菌線分離的短菌絲,又能從一端或一側發芽伸長為菌絲。菌絲充分生長繁殖,穿出蠶體,成氣生菌絲,長短不一,呈樹枝狀分枝,由分枝形成棒狀分生孢子梗。上端形成小梗,先端著生連鎖狀數個至十幾個的分生孢子。
傳染:本菌對蠶的傳染是由分生孢子附著蠶體,在適溫多濕條件下,吸濕發芽侵入蠶體而寄生,致病力較其他僵菌弱。病勢緩急隨蠶的齡期而不同,蟻蠶或2齡起蠶,感染后2-3天死亡;3-4齡起蠶,感染后4天死亡;5齡起蠶感染后6-7天死亡。病勢輕重因溫度的高低而有不同。
病征:蠶感病初期,食欲減退,舉動稍不活潑。體軀瘦小,皮膚呈污濁色,腹部生小點狀黑斑,有的在腳基部出現黑斑,使腳失去活動能力而倒臥。感染后3-4天,黑斑出現更多,布及氣門周圍及胸腹兩側,蠶呈苦悶狀,稍吐腸液。感染后4-6天死亡,尸體呈桃紅色。硬化程度較差。死后1-2天,從環節間膜和氣門開始長出白色氣生菌絲,在多濕時,菌絲成束狀,先端稍稍擴散,呈淡紅色,再過2-3天,長出淡紅色分生孢子,包覆全身。
防治方法:做好養蠶前的蠶室蠶具消毒;適時使用蠶體蠶座消毒劑;注意經常性的蠶座衛生;及時清除蠶沙,消除2次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