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屬中能形成鱗莖的栽培種群,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屬名Lilium L.,古名番韭。染色體數(shù)2n=2x=24。每100g鱗莖含蛋白質約3.36g、蔗糖10.39g左右、還原糖3.0g、果膠5.61g、淀粉11.46g、脂肪0.18g及磷、鈣、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yǎng)物質。鱗莖供食用,也可制淀粉,花供觀賞。鱗莖入藥具補中益氣、養(yǎng)陰潤肺、止咳平喘等功效。
起源與分布:百合原產(chǎn)亞洲東部的溫帶地區(qū),中國、日本及朝鮮野生百合分布甚廣。中國食用野生種百合遍及南北26個省區(qū),垂直分布在海拔200-3200m之間。中國有關百合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羅愿的《爾雅翼》。書中說番韭就是百合蒜,并說:“百合蒜,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碗,數(shù)十片相累,狀如白蓮花,故名百合花,言百片合成也。”中國百合的主要產(chǎn)區(qū)有湖南邵陽、江蘇宜興、江西萬載、山東萊陽、甘肅蘭州等。
植物學性狀:鱗莖由披針形肉質鱗片抱合而成,著生在鱗莖盤上,頂芽在鱗莖的中心。頂芽出土后,其旁側常形成2-6個新發(fā)芽點,翌年或三年后各自分離成獨立的鱗莖。鱗莖大小因種類而異,小者100g以下,大者200-300g。鱗莖有肉質須根及纖維根,著生于鱗莖盤底部的顯肉質須根,分布于地下40-50cm處,壽命2-3年;著生于地下莖部分的為纖維根,分布在表層土壤中,吸收礦質營養(yǎng)及支持莖的直立。莖抽生的不定根,當年秋后與莖同枯。地上莖直立、不分枝,綠或紫褐色。有的種葉腋著生紫褐色“球芽”,有的種地下莖節(jié)著生白色“小鱗莖”,球芽及小鱗莖均可作繁殖材料,需5-6年培養(yǎng)成為食用鱗莖。葉披針形、全緣、綠色、平行脈、無葉柄,散生或少數(shù)輪生。花單生或排列成總狀花序,具苞片,花有喇叭形、鐘形,花被反卷或開張不反卷;雄蕊6枚,花藥丁字形著生,雌蕊3心皮,子房上位,3室;蒴果內(nèi)含種子約240粒,種子扁平有翅,千粒重3.4g。
類型和品種:百合屬約80種,中國有39種。供食用者有10個種兩個雜種,廣為栽培的有下列種或變種:
龍牙百合[L.brownii(F.E.Brown ex Mille) var. viridulum Baker]鱗莖球形、橫徑2-4.5cm,鱗片披針形、白色、無節(jié),味淡不苦。葉散生,倒披針形。花乳白色有香氣,一般稱白花百合。分布于湖南、湖北、浙江、河南、河北、陜西等省海拔300-920m處。如湖南邵陽地區(qū)主栽的龍牙百合。
川百合(L.davidii Duch.)鱗莖扁球形或寬卵形,高2-4cm,橫莖2-2.4cm,鱗片寬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3.5cm,寬1~1.5cm,白色。葉條形、散生。花橙黃色下垂,有紫黑色斑點,花被內(nèi)輪寬于外輪,向外反卷。花單生或2-8朵排成總狀花序。分布于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省海拔850-3200m處。蘭州百合[L.davidii Duch.var.willmottiae(Wilson)Raffil]屬川百合變種。鱗莖扁圓形,高6.3cm,橫徑10cm。鱗片長6cm,寬3cm,白色,抱合緊密,味甜質優(yōu)。單鱗莖平均重200g。6年生者莖高100cm,地下部莖節(jié)生有小鱗莖。花橙黃色;花被有紫褐色斑點。是蘭州主栽品種。
卷丹百合(L.lancifolium Thunb.)鱗莖扁圓形,高3.5cm,直徑4-8cm,鱗片寬卵形,長2.5-3cm,寬1.4-2.5cm,白色微黃,略有苦味。葉條形,葉腋著生珠芽,花被橙紅色反卷,有紫黑色斑點。中國華中、華北、東北、西北、西南及青藏高原海拔400-2500m處均有野生種或栽培種。太湖流域主栽品種為宜興百合。
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品形成:百合可用珠芽、小鱗莖、鱗片及種子繁殖。珠芽(卷丹百合)及小鱗莖(蘭州百合)秋收秋播,培養(yǎng)2年作種球。一般不采用種子繁殖。鱗片繁殖在生產(chǎn)上最多見,鱗片播后經(jīng)30天,基部產(chǎn)生愈傷組織,由維管束所在處形成鱗莖體,再經(jīng)30-40天發(fā)育成直徑1-2cm的小鱗莖。先生根,繼而由內(nèi)層鱗片先端向外伸長構成1-2片柳葉形的基生葉。靠自身光合作用促進鱗莖生長發(fā)育。基生葉秋季枯死,小鱗莖進入休眠期。翌年由鱗莖盤抽生地上莖,地上莖入土部分生不定根,發(fā)育早者頂端可著生花朵,秋季枯死。第三年達到種球標準(約50g)。種球定植后,鱗莖與植株地上部同時生長,經(jīng)3年形成產(chǎn)品。培育種球還可采用鱗片。將鱗片噴水、20℃溫度下催芽,經(jīng)50天培養(yǎng)出直徑1cm的小種球。小種球早春移栽,覆蓋地膜促進出苗,經(jīng)露地生長2年育成種球(約78g),可縮短苗期1年。近年用百合切片、花絲、子房作組織培養(yǎng),獲得試管苗,移栽成活率達80%以上。
百合地上部莖葉不耐霜凍,秋季早霜來臨前即枯死。地下鱗莖耐低溫,在平均-5.5℃的土層中能安全越冬。早春平均溫度達10℃時,頂芽開始活動,14-16℃時出土。地上莖在16-24℃時生長最快,開花期要求24℃以上的溫度。整個生長期要求10℃以上的積溫1128-2499℃或更多。
百合適合在耕作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栽培,土壤pH6.5-8.2為宜。
栽培技術:用珠芽、小鱗莖、鱗片培養(yǎng)成的鱗莖或分株的鱗瓣其重量達50g左右均可作種球。種球收獲后應按大小分級,剪除殘根,基部保留少量宿土及時定植,以免干枯。栽植時期寒地宜在9月上旬,暖地宜在10月下旬。栽植過早年內(nèi)發(fā)芽易遭凍害,過遲不利于根的生長。也可春植,但出苗期較秋植晚。定植前要進行土壤深耕,并施足有機肥和磷、鉀化肥。栽植方式有平畦、高畦和壟作。北方干旱地區(qū)多平畦栽培,按株行距離20×40cm植入種球,覆土厚約為種球高的3倍;南方多雨地區(qū)多用高畦栽培;北方有灌溉條件的平川地區(qū)用壟作。百合每株只留一個健壯地上莖,發(fā)現(xiàn)萌蘗及早拔除。夏季花蕾需及時摘除。有珠芽品種,若不用珠芽培育種株,應及早除芽,以促進鱗莖肥大生長。百合忌連作。
貯藏加工:百合一般在11月初采收。掘出鱗莖及時除莖稈、泥土、剪須根,置室內(nèi)分級貯藏。層積貯藏法于地面鋪5-8cm厚濕土,鱗莖排列土上,其上覆土3-4cm,土上再排放鱗莖,如此堆疊,高達1m,于四周及頂部蓋土20-30cm。貯藏期須保持低溫和定期檢查,一般可貯藏至翌年3月,若在0℃冷庫可存放更長時間。硅窗塑料賬氣調貯藏效果更好。干百合可久存遠運。百合干制品的加工方法是:剝離鱗片,洗凈后入沸水“燙漂”5分鐘,轉冷水中冷卻,置竹簾曝曬或在60℃烘干室經(jīng)15-16小時干燥,干燥后在室內(nèi)堆放2-3日回軟后包裝。100kg鮮百合可制30-40kg百合干。
病蟲害及防治:百合主要病害是軟腐病;主要蟲害有蠐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為東北大黑鰓金龜?shù)挠紫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