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馬鈴薯瘡痂病是很早就知道的危害馬鈴薯較重的病害之一。最近,這種病在各馬鈴薯產區有危害加重的趨勢。在佐賀縣,作為主產區的北部上場地區,該病的危害日益嚴重,已成為阻礙馬鈴薯穩產的主要因素。已知這種病的發生受著土壤水分多少的影響,為此,做了利用旱地灌溉進行防治的試驗。孫工氏曾在本刊做過簡要介紹(1979年1月13卷第1號)。 目前,這一地區計劃引入灌溉設備,因此,有利用水來防治的可能性。筆者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系列旱田灌溉實用技術防治方法試驗,下面把取得的成果做以介紹,供參考。 感染時期和土壤濕度 當灌水防治的時候,為了提高其效果,在瘡痂病病菌感染的主要時期進行集中灌水是必要的。因為該病菌在馬鈴薯塊莖增長開始到塊莖達30毫米期間感染,為此,在這時期,要隨時挖掘塊莖,調查塊莖的增長及發病情況。本試驗連續調查了三年。春季播種是在3月15日,秋季播種是在9月6日,調查有意安排在各年的同一時期進行。 其結果,塊莖從開始增大到30毫米以上,春播的是在5月5日到6月5日,秋播的是在10月5日到11月5日30天時間。也就是這段時間為病菌主要感染期。同時,大部分塊莖也都發病,特別是這個時期的土壤水分,對于發病有很大影響。 如表1那樣,主要感染病的30天時間內。
重病薯率:病斑面積占薯塊總面積的11%以上。
發病度= ( O×A十1×B十2×C十3×D十4×E)/(4*(A+B+C+D+E)) A:末發病薯塊數; B:病斑面積率為1--10%的薯塊數:
表1 馬鈴薯瘡痂病和土壤水分的關系
調查時期 |
薯塊發病率(%) |
重病薯率(%) |
發病度 |
平均PF值 |
降水量 (mm) |
|
春 播 |
1980年 1981年 |
90.0 l 00.0 |
6.0 41.0 |
24.0 44.8 |
1.76 2.50 |
245 40 |
秋 播 |
l 979年 1980年 |
100.0 75.0 |
60.0 7.5 |
48.1 2l.9 |
2.46 1.65 |
9l 218 |
注:調查時間是春播6月18日,秋播11月11日.
C:病斑面積率為 11--25%的薯塊數;
D:病斑面積率為 26--5.0%的薯塊數;
E:病斑面積率為 5l--100%的薯塊數。
降水量:春播是5月7日到6月5日的降水量;秋播是l0月1日到30日的降水量。
土壤濕潤的1980年,春播和秋播的與土壤干燥的1979年秋播以及1981年春播的相比,發病較小,特別是重病薯率顯著減少。從以上結果來看,就能相當程度的抑制其發病。
灌水時期和發病
為了明確灌水防治瘡痂病的有效時期,把塊莖開始增大之后的30天感病階段,如表2那樣,每10天劃分為一個時期,各期分別進行灌水,再按這些時期組合成不同處理方式。為了避免自然降水的影響,試驗是在塑料棚內進行的,試驗區之間設深為30厘米的隔板, 3月15日播種感病種薯,灌水是在土壤pF值達到1.7時進行,灌水量相當于自然降水10毫米。
試驗區號 |
前 期 5月6日一5月15日 |
中 期 5月16日一5月25日 |
后 期 5月26日一6月5日 |
1 2 3 4 5 6 7 8 |
0 -- -- 0 0 -- 0 -- |
-- 0 -- 0 -- 0 0 -- |
-- -- 0 -- 0 0 0 -- |
注:0:灌水;--:未灌水
5月6日試驗開始時,平均薯塊直徑約3毫米,16日約9毫米,26日約29毫米,9月5日達到37毫米。這與田間的塊莖增長以及發病過程基本是一致的。
各灌水時期抑制發病的效果可見表3。前期、中期、后期的各灌水時期里,中期灌水區的重病薯率不足未灌水區的50%。可見中期灌水有相當明顯的抑制發病效果。然而,前期以及后期灌水區,不僅沒有看出效果,相反,比未灌水區發病率還高。
其次,各不同處理進行灌水防治的結果是:中期十后期的20天灌水區和前期十中期、十后期的30天灌水區,也都取得了相同的明顯效果。但是,前期十中期灌水區以及前期十后期灌水區與本灌水區相比較,重病薯率和發病度雖略有減少,但是,仍認為并沒有取得防治效果。
表3 灌水時期對馬鈴薯瘡痂病的影響
灌水處理時期 |
調查薯塊數(個) |
發病率(%) |
重病薯率(%) |
發病度 |
產量比 |
1 前 期 2 中 期 3 后 期 4 前期十中期 5 前期十后期 6 中期十后期 7 前十中十后 8 未 灌 水 |
88 92 87 78 82 84 86 82 |
92.4 67.5 87.8 82.7 81.8 59.0 45.0 82.0 |
30.4 9.6 41.5 17.3 14.7 2.6 3.8 21.3 |
36.1 19.9 37.5 26.7 27.3 15.4 12.8 30.1 |
96 119 93 88 102 110 96 l 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