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人類抒發情感和需求的一種方式,很早就在醫學上被運用了。我國古代就有將聲樂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與人體的五臟(脾、肺、肝、心、腎)結合起來判斷疾病的發生、發展,并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的記載。《黃帝內經》中提出了五音應五臟的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肝,在音為角;心,在音為徵;脾,在音為宮;肺,在音為商;腎,在音為羽。”將角、徵、宮、商、羽五音與“怒、喜、憂、悲、恐”五種人體情志活動密切對應在一起,故古代有“以戲代藥”的說法。
如今,音樂借助現代醫學科技的翅膀,發揮出獨特的治療作用,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在臨床上。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張孝娟教授認為,用音樂治療疾病,不依賴任何藥物,而是利用人與音樂的特殊關系來改善人的健康狀態,是非常理想的自然療法。
目前,音樂在臨床心理學上的應用日漸廣泛。對于腦挫傷、大腦性癱瘓、小兒麻痹癥、肌肉萎縮癥患者和盲、聾人來說,參加演奏或聽音樂可以刺激和調節身體運動的節奏感,誘發自然的軀體反射,重建肢體的協調活動。吹奏管樂可幫助矯正口腔畸形,增進肺活量;唱歌則有助于深呼吸訓練,防治呼吸系統疾病。
據張孝娟教授介紹,對于一些心理疾病患者,聽音樂有助于其被抑制的潛意識的顯現,促進患者對病因的頓悟。音樂還有助于消除心理防御,幫助喚醒已忘卻的記憶和壓抑的情緒,具有直接宣泄的作用。利用音樂的暗示作用,還能讓患者心理放松,平定紊亂的情緒。此外,音樂非常適合集體治療,如在病房播放合適的輕音樂可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有助于消除病房中的悲觀、壓抑、緊張等不良情緒。
解除憂郁的樂曲《春天來了》、《喜洋洋》、《步步高》、《采花燈》、《喜相逢》,以及西貝柳斯的《悲痛圓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門德爾松的第三交響曲《蘇格蘭》等。
振奮精神的樂曲《娛樂生平》、《狂歡》、《解放軍進行曲》、《金蛇狂舞曲》等。
舒心理氣的樂曲《春風得意》、《江南好》、抒情戲曲等。
消除疲勞的樂曲《假日的海灘》、《矯健的步伐》、《錦上添花》等。
鎮靜安神的樂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蘇武牧羊》、《小桃紅》,以及貝多芬的奏鳴曲,肖邦和施特勞斯的圓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門德爾松的《第四交響曲》等。
寧心催眠的樂曲《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燭影搖紅》、《軍港之夜》、《寶貝》、《大海一樣的深情》、《銀河會》,以及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海頓的《G大調托利奧》,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
促進食欲的樂曲《花好月圓》、《歡樂舞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