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及成分〗
主含兩種三萜化合物: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cAcid)。另含棗仁皂甙(Jujuboside)、酸棗甙元(Jujubogenin)、脂肪油、蛋白質、谷甾醇、維生素C等。
〖藥性功效〗
安神、養心、斂汗。經試驗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呈現鎮靜、催眠作用。 臨床用于: 1.神經衰弱、健忘、多夢、易醒、飲食減少、疲倦無力等
【現代研究】
1.經動物實驗證明,酸棗仁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呈現鎮靜催眠作用,無毒性反應。酸棗仁久炒油枯后,失去鎮靜效能。生棗仁對大白鼠無興奮作用。
2.據古人的處方和理論,生、熟棗仁均可治不眠。臨床實踐亦證明,兩者的功效不會相反。按中醫理論,在溫劑中用炒棗仁,清劑中用生棗仁是比較合理的。
3.應用生棗仁及炒棗仁,在動物和人身上實驗。結果表明,二者的作用及療效完全相同,并無區別,更沒有催醒的相反作用。其鎮靜催眠作用,可能與它所含的糖分、棗酸等能溶于水的物質有關。它的醚或氯仿提取物無此作用。認為酸棗的果肉與核仁效用不同,并非由于生、炒之別而效用相反。建議應用酸棗仁可省去炒制手續。
4.歷年來治療失眠癥,每用大量炒棗仁為主而收功。認為棗仁既可生用,也和以熟用,視臨床需要而定,不應機械地斷定,只能生用或只能熟用。
5.經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生、炒酸棗仁皆有鎮靜催眠作用。從其成分分析也不宜妙用。炒后甚易蟲蛀和變壞,且容易破裂,不如生者易貯藏和保管。認為酸棗仁生、熟異治之說,實為酸棗果肉的效用與酸棗仁的效用相混淆之故。建議酸棗仁不必炒用,可節省人力物力。
6.用酸棗仁煎劑和粉劑治療失眠癥,結果表明,有一定鎮靜安眠的短期療效。兩種劑型均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酸棗仁水溶性提取物,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鎮靜安眠作用。生、熟棗仁作用相同。
7.對酸棗仁炮制前后,作了層析比較和對閾下催眠劑量異戊巴比經鈉的協同作用對比。實驗證明,生、熟酸棗仁的鎮靜安眠作用天太大差異。紙層析圖譜也無明顯差異。認為酸棗仁可以直接生用。
8.酸棗仁生用炒用皆可,微炒更佳,有利于成分煎出。臨床應用的區別,對肝膽虛熱所引起的驚悸不安、失眠等癥,應選用生棗仁;對肝膽不足,心虛膽怯,以及心脾兩虛所造成的驚悸、失眠,同時兼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出虛汗等患者,要用炒棗仁。
棗仁炮制的歷史沿革及現代研究
酸棗仁為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Shou的干燥成熟種子,為常用中藥,性昧甘、酸、平,歸肝、膽、心經,具有補肝,寧心,斂汗,生津作用。歷代醫藥學家對其炮制方法及臨床作用均頗為重視,保存了大量豐富的資料。為此,筆者將酸棗仁炮制的歷史沿革及現代研究作一系統的闡述,以便全面地搞清其炮制歷史沿革變化軌跡及前人的炮制原始意圖和現代藥學對其評價,為酸棗仁飲片炮制規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1酸棗仁炮制的歷史沿革研究
1.1酸棗仁炮制方法的沿革
酸棗仁炮制最早見于南齊《劉涓子鬼遺方》,其中“白薇散用炒棗仁治療不眠”。南北朝劉宋時期《雷公炮炙論》中有“凡使,采得曬干,取葉重拌酸棗仁,蒸半日了,去尖皮了,任研用“。這是迄今見到最早關于酸棗仁凈制要求去皮尖的記載。到了宋代《小兒藥證直訣》中要“去皮秤炒”,并且出現了大量炒制要求的記載,如《太平圣惠方》中“微炒”、“炒令香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凡使,先以慢火炒令十分香熟,方研破用“,《女科百問》“酒浸去殼研”等法。元代《丹溪心法》有“酒浸”;《世醫得效方》“酸棗仁微炒去皮”等,出現了用輔料炮制的方法。明《本草綱目》有“用仁,以葉拌蒸半日,去皮、尖“,“炒仁研湯服”的方法。除沿用前人炒法,酒浸, 蒸制等法外,明代還有《普濟方》“去皮隔紙炒“、炒令香熟為度,“浸去皮焙”!夺t方考》也有“酒浸半日,隔紙炒“等方法。到了清代,炮制方法及輔料應用逐漸增多,如:《本草新編》有“單炒”,《良朋匯集》有“炒研酒浸”,《幼科釋迷》有“蚌粉炒”,《溫熱經緯》有“姜汁炒”,《得配本草》有“醋炒醒脾”等等。
在炮制時間和程度上,明代《炮炙大法》提出炒后“勿隔宿”,清《得配本草》有“臨時炒用”,《本草求真》則進一步說明“炒久則油枯不香,碎則氣味俱失,便難見功“。炒制程度要求“微炒”、“炒黃”、“炒爆”,“炒令香熟”等,可見酸棗仁的傳統炒制,要求輕炒,微炒至香即可,不可炒過,過則油枯不香;炒后擱置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氣味散失,均影響療效。
以上歷史沿革說明酸棗仁最早的炮制方法是炒制,炮制的原始意圖是治療不眠,后人逐漸在炒制的基礎上增加了蒸制,加輔料炒,但是沿用得較少,還是以炒制法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1.2酸棗仁炮制作用的沿革
酸棗仁的功效始載于漢《神農本草經》“主煩心不得眠“!督饏T要略》的酸棗仁湯方中也有“以酸棗仁之人肝安神最多為君“的記載。從宋代開始至清代記載了不少炮制作用,主要是生用與炒用各有所長。如《太平圣惠方》“膽虛不眠寒也,酸棗仁炒香“;《濟眾方》“酸棗仁生用末“。明《本草蒙荃綦要》“膽實有熱生用正宜,膽虛有寒炒用方妙“。清《本草新編》“寧心志益肝膽,補中斂虛汗,祛煩止渴安五臟,止手足酸痛,且健筋骨……,以上治療俱宜炒用,惟夜不能眠者,必須生用“。《本草從新》“生用酸平,專補肝膽;炙熟酸溫而香,亦能醒脾,炒香研“,《得配本草》“去殼,治不眠,炒用治膽熱不眠,生用止煩渴虛汗,醋炒醒脾,臨時炒用,恐助火,配二冬用“!侗静輩R綦》“炒,收斂津液”!夺t家四要》“斂汗治膽虛不眠,心神不定,生用人肝膽,炒熟人心脾“。等等。至于酸棗仁生用醒睡,熟用治不眠的記載,最早見于宋《證類》“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根據此說,后世論述頗多,如明《本草蒙荃》“能治多H民不眠,必分生用炒用。多眠膽實有熱,生研末,取茶葉姜汁調吞;不眠膽虛有寒,炒作散,采竹葉湯送下”。《醫學人門》“睡多生用,不得睡炒熟。再蒸半日,去皮尖研碎用“!侗静菥V目》“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用,療膽熱好眠。清《本草求真》“仍有生熟之分,生則能導虛熱,治療肝熱好眠,神昏躁倦之癥。熟則收斂津液,故療膽虛不眠,煩渴虛汗之癥“等。但是也有醫家對酸棗仁生、熟異治提出了異議,有的甚至持反對意見。如宋代《本草圖經》首先對之提出異議:“酸棗仁,《本經》主煩心不得眠,今醫家兩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便爾頓異。而胡洽治振悸不得眠,有酸棗仁湯,……深師主虛不得脈,煩不可寧,有酸棗仁,……二湯酸棗并生用,療不得眠,豈便以煮湯熟乎“。《開寶本草》不但否定此說,而且提出這是將酸棗肉與酸棗仁的功效相混淆之故,其方:“酸棗,陶云醒睡,而《經》云療不得眠,蓋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發汗,根節止汗也。此乃棘實,更非它物“。鄒澍考證了酸棗與酸棗仁之別,認定“《本經》酸棗仁主治是酸棗之功能,非酸棗仁之功能,酸棗治醒睡,酸棗仁自治不眠。后世用酸棗仁諸方,始終只治不睡,并無他歧相攪,乃立異者成為生用能醒神,是牽合陶隱居之說“。清代《本草便讀》認為“至于炒熟治膽虛不眠,生用治膽熱好眠之說,亦習俗相沿,究竟不眠好眠,各有成病之由,非一物棗仁可以統治也“。蘇征云“酸棗仁主治胸膈煩燥不能眠也。時珍熟用不得眠生用好眠,誤也!眠與不眠,非生熟之所為也,乃胸膈煩燥,或眠或不眠者,服酸棗仁則皆復常矣“。#p#分頁標題#e#
綜上分析可見古代醫家對酸棗仁炮制理論的認識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其一,生、熟酸棗仁均可治失眠,這是其原始意圖,但在應用中各有所長。如在溫劑中用炒酸棗仁,在清劑中用生酸棗仁,對肝膽虛熱引起的失眠選用生酸棗仁;肝膽不足,心脾兩虛所致失眠宜選用炒酸棗仁;其二,酸棗仁生、熟異治,生用治多眠而熟用則治不眠。這從宋代開始有記載;其三,認為酸棗仁生、熟異治,是將酸棗肉與酸棗仁的功效混淆所致。
2酸棗仁的現代文獻研究
2.1關于化學成分的研究
酸棗仁含酸棗仁皂苷A和B(Jujuboside A和B),黃酮類(Sipinosine和Zivulgarin)、三萜類化合物白樺脂酸和白樺脂醇(Betulic acid和Betulin)生物堿和阿魏酸 (Lysicamine和juzirine),還含脂肪、蛋白質、甾醇和多量維生素等,尚含微量強烈刺激性的揮發油。
實驗研究證明,不同程度的炒制對酸棗仁乙醚、乙醇、水提取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微炒或炒黃的酸棗仁,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物含量均比生品增高;炒焦和炒黑均低于生品,尤以炒黑為甚。乙醇提取物含量各炒制品均低于生品,微炒差異較小,烘制差異較大,炒焦和炒黑差異最顯著…。因而提示,酸棗仁在炒制過程中應注意火力和時間控制,不能炒太過。紙層析的結果顯示,酸棗仁炒制前后層析圖譜無明顯的差異,斑點大小及熒光強度均相似。進一步研究發現,生、炒酸棗仁無論用熱回流提取或冷浸提取均含有酸棗仁皂苷A和B,黃酮C和黃酮D,薄層層析亦顯示,酸棗仁在清炒和回流提取過程中,有效成分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二種酸棗仁皂苷和黃酮成分相同。又用薄層掃描法測定其生、炒酸棗仁兩種提取液中的酸棗仁皂苷的含量,結果表明,炒酸棗仁中的酸棗仁總皂苷(苷 A和苷B之和)明顯高于生酸棗仁,其中酸棗仁皂苷A的含量差別較大,酸棗仁皂苷B的含量差別較小,這說明酸棗仁經過炒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提。又實驗證明,酸棗仁中酸棗仁皂苷A和B主要存在于子葉中,而在種皮和胚乳中含量甚微。因子葉被種皮和胚乳包裹住,“用時搗碎“可破碎種皮和胚乳,使子葉暴露出來,這有利于皂苷A和B的充分利用提取。因此臨床用酸棗仁采用炒制或用時搗碎是科學的。但也有實驗研究認為,對8個樣本的含量測定結果表明,不同產地的酸棗仁中,酸棗仁皂苷A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與不同生長條件有關,而同一產地酸棗仁的生品和炒品酸棗仁皂苷A的含量差別不明顯。說明在炒制過程中酸棗仁皂苷A的含量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符合生品和炒品可以人藥的說法。2.2關于藥理作用的研究
酸棗仁具鎮靜,催眠作用,其煎劑給大白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能對抗苯甲酸鈉咖啡因引起的興奮而表現鎮靜及嗜睡,與巴比妥類鎮靜催眠藥同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并證明生品對大白鼠無興奮作用。比較生、炒酸棗仁,用其2g·ml-1的濃縮液,按每lOg用O.425~ O.5ml的劑量給小鼠灌胃,觀察對小鼠被動活動的和自發活動的影響,其結果,兩組均出現鎮靜作用,其強弱無明顯差異。用酸棗仁煎劑5g·kg-1給小鼠腹腔注射,用熱板法測試表明有鎮痛作用。酸棗仁水溶性提取物可明顯降低小鼠半數致驚厥量的戊四唑的驚厥率和死亡率,進一步研究,生、炒酸棗仁水煎劑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均呈現鎮靜、安眠和抗驚厥作用,二者之間亦無明顯差異。還有進行酸棗仁與酸棗仁皂苷A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酸棗仁與硫噴妥鈉或戊巴比妥納中樞抑制作用有協同作用,能明顯地抑制苯丙胺的興奮中樞作用,使小鼠的活動次數與活動強度明顯降低;同時還能明顯降低大鼠的協調運動,而酸棗仁皂苷A與戊巴比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無明顯協同作用,在大劑量時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強度有明顯抑制作用,而與苯丙胺的中樞興奮作用卻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對大鼠的協調運動也無明顯影響,此結果初步說明,酸棗仁皂苷A可能不是酸棗仁安神作用的有效成分。另外實驗證明,酸棗仁總黃酮可明顯抑制小鼠的自發活動,加強戊巴比妥鈉、硫噴妥鈉及水合氯醛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拮抗咖啡因誘發的小鼠精神運動性興奮,這些作用與酸棗仁相似。故認為總黃酮系酸棗仁中中樞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因而酸棗仁安神作用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機理尚須進一步研究。
酸棗仁除了具有鎮靜、安神作用外,實驗證明酸棗仁油可明顯降低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脂(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比值(H/L),還可明顯抑制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反應。具有顯著的降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實驗還證明酸棗仁總皂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保護缺氧小鼠及缺氧心肌細胞作用,還具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可明顯降低紅細胞膜MDA含量,從而減輕自由基對膜的損傷,利用內毒素靜脈注射小鼠誘導發熱造成SOD下降的動物模型,用RIA法測定兔全血及肝組織SOD含量,結果表明口服酸棗仁液對內毒素發熱小鼠SOD降低具有保護作用,生、熟酸棗仁均具相同作用,而生酸棗仁作用明顯優于熟酸棗仁(P <0.05),這可能是因為這種保護作用與酸棗仁中油性成分有關,因此,久炒油枯而效果降低。
3 臨床研究
將87例經常失眠的病人,分成3組,分別給于生棗仁散、炒棗仁散和生、炒棗仁散前后交換服用,另外對5例嗜睡者也給予生棗仁散,每晚臨睡前l小時口服,連服7天,結果有催眠療效的占73.5%,無催眠療效的占26.5%。對多數失眠者無論是生、炒棗仁散皆有同樣的鎮靜催眠作用,且睡眠時間延長,對難以人眠,心悸及眠而易醒者也均有效,對少數失眠伴有神經衰弱者,也能顯著地減輕或消除癥狀,而5例嗜睡者也并未見睡眠減少或有催眠作用。用復方酸棗仁湯治療失眠,煩燥不安為主癥的神經衰弱患者129例,炒酸棗仁與滋腎養肝,鎮靜安神藥同用,取得滿意效果。另用棗仁甘草合劑治療失眠癥60例,分成酸棗仁炒熟搗碎組,半生半炒搗碎組和生用搗碎組,每組20例,用量每劑酸棗仁45g,均加甘草4.5g,水煎、睡前頓服。結果多數病人有一定鎮靜安眠的短期療效。生、炒酸棗仁作用相同,均無明顯毒副作用。另20例用炒酸棗仁粉6g,每晚睡前沖服,亦有效。
從現代研究資料看,生、炒酸棗仁其化學成分基本一致,藥理作用及臨床研究均具有較強的鎮靜安神作用,炒品略強于生品,但久炒油枯后則易失效。所以,從鎮靜安神的功效來看,酸棗仁炒黃是有科學道理的。#p#分頁標題#e#
結論:從酸棗仁的歷史沿革研究來看,酸棗仁最早的炮制方法是炒法,而其原始意圖是治療不眠,至于生熟異治以宋代開始記載,可能是將酸棗肉與仁的功效混淆所致。而現代文獻說明,酸棗仁中的酸棗仁皂苷 A、B和黃酮類化合物是其主要藥效成分,炒制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但不能太過,久炒油枯則易失效。同時證明酸棗仁生、制品均具有鎮靜、催眠作用。酸棗仁還有顯著的降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抗大鼠心肌缺血,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對內毒素發熱小鼠SOD降低具有保護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