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補品適合不同體質
進補的歷史由來已久,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專家張寶春教授說,根據中醫原理,進補一般分為藥補和食補,一個人該補點什么,應根據自己的體質和身體狀況來定。中醫認為,藥補是針對虛癥而言的,而體虛者又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4種情況。
氣虛是指人體活動機能不強,包括臟腑功能降低,表現為疲勞乏力、氣喘、食欲不振、腹脹等。氣虛當益氣,此癥可選用人參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參、山藥等藥物;或進食補氣養血的食物,如牛肉、羊肚、鴿肉、鯽魚、黃鱔、燕窩、紅棗、花生、木耳、蓮子、泥鰍、雞蛋等。
血虛是指人體血液總量及其中的營養物質的虧損,表現為面色無華、心悸、形瘦等。血虛當補血,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也可進食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豬肉、羊肉、牛肉、豬肝、牛奶、胡蘿卜、荔枝、酥油、葡萄干、海參、菠菜、豆制品等。
陰虛是人體精血津液不足導致的癥候,表現為形體消瘦、盜汗、干咳、便秘等。陰虛當滋陰,此癥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皇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黑芝麻等藥物;或進食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龜鱉、兔肉、鴨肉、雞肉、雞蛋、海帶、蜂蜜、芝麻、銀耳、百合、梨等。
陽虛與腎陽不足相關,表現為生理功能衰退、肢冷畏寒、腰酸腿疼、尿頻等。陽虛當壯陽,可以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苓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或進食羊肉、羊腎、狗肉、牛肉、雞肉、鹿肉、髓、豬腰子、泥鰍、蝦、鰻、核桃、紅棗等滋補壯陽。
張教授說,我們常說的補品大致可分為補性、瀉性、溫性和涼性以及燥、潤二類。補性食物適合虛弱體質的人,溫性食物適于寒性體質的人,涼性食物和瀉性食物則適合實性體質的人。
進補補料應該放多少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所以一些常見的中藥如人參、枸杞、當歸、冬蟲夏草、靈芝、黃芪等也常常出現在我們煲湯的湯鍋里。這些補料都有哪些滋補作用?平時該如何使用呢?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室張湖德教授給你一個科學的解答。
人參:可以大補元氣、生津安神,是最常用的滋補中藥,適用于氣短、乏力、四肢不溫的人,每次用量5~10克。但服人參后不宜喝茶、吃蘿卜,以免影響藥力。此外,火熱內盛的人不宜吃人參。
枸杞:有養陰補血功能,久服能延年益壽,每次用6~18克(約10~30粒),可煮粥、泡酒、做湯,但感冒、大便稀者不宜食用。
靈芝:既補肺氣,又補腎氣,適用于肺腎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亞健康的人,久服可延年益壽。
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常用于貧血、月經不調、眩暈、腸燥便秘、腰肌勞損等癥。用于補血時常與黃芪配合;用于調經時要與白芍、川芎配合使用,每次用5~15克。
黃芪:可補脾健胃、補肺益氣、排毒生肌,是人體氣虛必用的一味補藥。每次用量9~31克,但高熱、大渴、便秘、有火者忌用。
冬蟲夏草:可滋養肺腎、止咳化痰,適合身體虛弱的人滋補調養。每次用4.5~9克,有外感風寒的人慎用。
并不是任何人都適宜進補
俗話說:“虛不受補”。首先,身體虛弱的人要想通過進補一下子變得強壯,往往事與愿違。其次,補品服用后要經消化吸收才起作用,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濕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容易消化,常感覺腹脹的人,再服用滋補品,必然會加重上述癥狀。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愈后才能進補。比如感冒、咳嗽、咯痰等,所謂“祛邪務盡”,進補才能起到作用。否則,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病也不容易好。而身患慢性疾病的人,就可以在進補的同時,兼顧治療所患疾病,祛邪與扶正相結合,才能讓疾病得到控制、體質增強。
進補后,有的人會出現不良反應,如補倒了胃口、盜汗、發胖等。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1.進補應從少量開始,做到少量、持久地進補,切忌操之過急。2.保持進補前的活動量,并適當增加一些散步類的小運動量活動。3.進補一段時間后,可調換進補品種,以防止攝入某一種補品過多而引起發胖;也可改藥補為食補,或改食補為藥補。
藥酒是藥不是酒
專家們提醒大家,風濕藥酒、虎骨酒、十全大補酒等是不同劑型的中成藥。長期飲用虎骨酒,可能導致腦溢血;長期飲用三鞭酒,則可能造成陰虛陽亢而腎氣大衰、性功能減退。所以,身體沒病最好不要喝藥酒。
喝藥酒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認清功效。通常藥酒分為治療性藥酒和滋補養生藥酒兩類,前者有特定的醫療作用,但服用方法嚴格;市場上常見的藥酒以養生保健為主,但只有少數如含有枸杞、黃芪的藥酒才能作為日常飲用。2.吃飯時不宜飲用。這樣不僅會對消化道產生刺激,還會影響藥效的發揮。3.服用藥酒不要過量。滋補養生類酒的服用量也以每天1~2兩為宜。4.藥酒不見得能壯陽。專家指出,市面上的壯陽藥酒服用后短期有效,但有些男性病并非因腎陽虛引起,盲目服用只能使病情加重。5.選用藥酒要量體而行。體形消瘦的人多陰虧血虛,宜選滋陰補血的藥酒;體形肥胖的人多陽衰氣虛,宜選補心安神的藥酒。此外,對酒有禁忌的人也不宜服用藥酒,如肝病、高血壓、冠心病、中風、骨折、皮膚病患者或育齡夫婦、孕婦、乳母、對酒精過敏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