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種不同的味道,并且認識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五味歸五臟之說。
《內經》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這是根據食物對人體生理上,病理上所發生的影響而作出的歸納。因此利用五味之偏,以調正臟腑之間的偏性,是有科學道理的。
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因證、因人、因地、因時施膳是保證科學進膳的根本。
秋天,氣候涼爽,這時五臟屬肺,食物的五味中辛味散肺氣之郁,應當“平補”。可食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熱毒、利二便;南瓜能潤肺益氣,止痛安胎;蓮子益脾養心,固精止瀉,開胃安神;桂圓治貧血、神經衰弱、產后血虛;黑芝麻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益肌膚;紅棗養脾平胃、安中益氣、補血益陰;核桃補腎養血、潤肺潤肌,防治神經衰弱和腰腿痛。
秋三月氣候干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適當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老年人脾胃虛弱者,宜食溫熱熟軟的食物。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進行食補食療,沒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進行食補,但應該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從中吸取營養,輸布全身,保持旺盛活力,減少疾病,推遲衰老。一般可常用豆蔻饅頭、玉蘭油雞、山楂肉干、牛肉湯、蝦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