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一年之中,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一切生理活動。這場非典的侵襲又一次告誡人類,自然的病毒不斷地被消滅,也不斷地在產生,由此造成的各種疾病也將不斷地挑戰人類,伴隨著人類存在的始終。因此,如何不違反“人與天地相通”的規律,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努力使自己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防治因四時氣候變化造成人體的病理反應,這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漢代司馬遷曾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
目前,夏季又將來臨,夏季是胃腸道疾病高發季節;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并已出現心力衰竭的人會因夏季的炎熱而使病情迅速加重;老年人會因高溫而使體內內環境紊亂誘發各種疾病。那么在夏季如何適應自然變化呢?我們來看看夏季的特點。夏天這三個月,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動植物的生長和新陳代謝加快,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由此開花結果。此時,作為順應大自然這種規律,人們應當晚些睡覺,早些起床,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緒,不必厭惡夏天日常天熱,而應心情保持愉快,心靜而少怒,如有花苞的植物那樣,使其恬淡而成秀,使體內過多的陽光能夠向外宣泄,保持體內外的平衡,從而做到適應夏天“長氣”的調養。
在調養夏天的“長氣”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避免“疰夏”
什么叫疰夏?疰夏是一種夏季特有的病癥。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期是在夏季,天陽下逼,地火上騰,夏令酷熱令人生畏。而在初夏到來之時,因為剛剛過了春天梅雨季節,較多的雨水加之悶熱的氣候使水氣難以散發,水濕之邪侵入人體,造成發熱纏綿,產生疰夏。疰夏引起的發熱不高,但是全身重而乏力,這是濕濁之邪侵犯人體,造成的人體脾胃功能失調。脾胃一旦為濕邪所困,亦稱之“濕困脾胃”,產生了胃口不好,即使能吃一點東西,因脾不能健運,化成的營養物質不運送到身體各部,以至日漸消瘦。濕邪留在體內,儲于經絡,阻滯關節,則由此產生四肢無力,精神不振,舌苔白膩。這些表現常被懷疑為肝炎的先兆,因為肝炎的早期也是全身乏力,胃口不好,加上疰夏的患者見到油膩食物出現惡心,其實化驗肝功能馬上就可排除肝炎。此外,疰夏還因患者疲乏,渾身關節酸脹沉重而被疑為關節炎,當然化驗血液指標也屬正常。令人十分煩悶的是如果患了疰夏,有一點點發熱,沒什么藥片可服。其實,中藥的調理還是頗具療效的。一些芳香化濕,醒脾和胃的藥物如藿香、佩蘭、蔻仁、蘇梗等都能祛濕化濁,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小心夜冷
夏季感冒很多,多由在炎熱夏天的晚上吹了過多的涼風所致。空調、電扇、室外露宿、受到雨淋都可使本來就已氣虛的人感受風寒,產生了汗閉、頭痛、怕冷、周身酸楚,而且這些“熱傷風”在炎熱的夏天又因汗出不出來而格外難受,此時,只要服些午時茶、姜湯等解表發汗的中藥,只要達到發汗的效果就可以了。
冬病夏治
幾千年來古代醫家在實踐中發現,許多冬季常可發生的疾患或以體質陽虛的病癥,在夏天進行調治,通過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可以達到疾病少發或不發,這就叫做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抓住了夏季陽氣最盛,冬季陰盛陽衰為主這個特點,在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進行調治以防治冬季常發的疾患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久咳、哮喘、痹癥、泄瀉是冬病夏治效果最好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有針灸和進補。值得一提的是進補不應囿于冬令,夏天汗出很多,津液大量流失,對于一些陰虛體質的人在夏天服用西洋參、石斛、沙參、生地等是非常必要的。
調理起居
在夏季,由于天氣炎熱的關系,飲食起居很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不注意,會使許多疾病的發病率增加,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更應注意。生活起居隨意化,晚睡晚起,貪吃貪睡,四肢不勤,以為這樣是享清福,實際上后患無窮,只會加速衰老的到來。早在《春秋左氏傳》中就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定時的生活作息制度對人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而炎炎的長夏,是一年四季中生活作息制度最難以做到的。看看是一些小事,如定時起床,定時進餐,定時勞作,定時鍛煉,定時睡眠,定時排大便等,卻在每個人的生命長壽指數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夏季即將來臨,愿人們加強自我保健意識,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度過一個令人身心健康的愉快的長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