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過分敏感而產生的各種癥狀,屬于醫學氣象學的范疇。醫學氣象學是研究大氣環境對人體的作用、影響及其規律的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它通過觀察、研究大氣環境中天氣、氣候、氣象與人體生理、病理以及防治疾病的關系,闡明氣象因素如氣壓、溫度、濕度、風向、風力、云量、能見度、降水量、日照、輻射、太陽黑子、宇宙射線、星體運動等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及其規律,避免人體健康受不良的氣象環境侵害并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來防治疾病,促進人類健康。
醫學氣象學的主要分支有生理氣象學、病理氣象學、環境生物氣象學等。
氣象過敏癥就是在不同的季節、不良氣象要素對人體產生影響而發生某種病癥,這些氣象因素還會誘發或加重某些疾病。天氣發生變化時,冷暖干濕、風霜雨雪氣象因素產生的刺激作用,通過人的皮膚感受反映到大腦,使腦垂體分泌相應的激素,以保持天氣變化前后的機體平衡,即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當人體適應能力降低,就會產生氣象過敏癥。世界衛生組織近年發表文告指出:氣象過敏癥者日漸增多,且女性比男性更敏感,城市居民比農民易感性更強,這與他們長期生活在高樓深院和舒適穩定的環境中,以車代步、活動少、與大自然接觸少、體質弱、適應性差有關。季節、節氣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與生理生化,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與氣候疾病的關系非常密切。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常是舊病復發和重病轉危的日子。在臨床工作中還經常可以看到夏至、小暑或大暑,中暑的人特別多,而到了立秋或處暑,一些用中西藥治療不能退燒的患者,體溫會自然恢復正常。
春季,氣候變幻多端,今天風和日麗,明日陰雨連綿,常使人很難適應,出現春季氣象過敏癥。春季氣象過敏癥的表現因人而異,可以有疲勞、困乏、頭暈、焦慮、失眠、記憶力差、腹脹、食少、胸悶、關節疼痛甚至舊病發作等;春季還常發生流行性感冒、白喉、腮腺炎、流腦等呼吸道傳染病;發生肝炎、猩紅熱、水痘等傳染病;以及神經性皮炎、蕁麻疹、痤瘡等皮膚病;胃腸道疾病也時常發生。所以在春季要注意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保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使身體適應春季的氣候變化,預防春季氣象過敏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