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年,江蘇出了一名醫,名叫葉桂,他出身于醫生世家,自幼勤奮好學,且先后拜了十七位名醫為師,廣取各家之長,自成一身,成為中醫溫病學的奠基人。
話說某年盛夏的一天,葉桂被南京以鐵公雞著名的大官僚呂維其請到家中,原來三四天前呂大人的兒子嫌天氣太熱,就獨自一人來到后花園荷花池邊乘涼,躺著躺著,不知不覺睡了過去。一覺醒來,便覺得周身奇癢難忍,渾身上下碰到哪兒哪兒痛,連衣服也穿不得。葉桂仔細地診視了病人,發現周身不紅不腫,不寒不熱,臉色如常,飲食照舊,脈象平和,不像是臟有病。于是葉桂來到公子乘涼的地方,但見池中荷花點點,紹波蕩漾;池邊碧柳成蔭;葉桂仔細地看了柳樹和地面,心中似有所悟,旋即回到房中為公子開方。方中寫道:“白糯米三石,洗凈蒸熟,做成飯團,連做三天。”并解釋說:“公子之病,乃是邪惡在身,需用粢飯團方可驅逐。驅邪之法,當在南京最熱鬧之處,設攤發放飯團三天,凡衣衫襤褸者,每人發放四只。”呂維其一聽,有如剜心般疼痛,可為了兒子,也只能照辦。
到了第三天傍晚,葉桂拿了兩個粢米飯團來到呂維其兒子的臥室,用粢飯團在他身上、胳膊上、腿上滾來滾去。說也奇怪,不一會兒,剛才還躺在床上哭爹喊娘周身痛苦的呂公子,現在卻一躍而起,完好如初。
幾天后,葉桂回到家中。但他巧治呂公子怪病的事早已在家鄉傳揚開了,弟子們也都急著問個明白。葉桂不慌不忙地說道:“呂公子的病說怪也不怪,關鍵是要審病求因,我在他乘涼的地方看見有許多毛毛蟲被太陽暴曬,就會脫落下不少刺毛。由于刺毛很小,所以肉眼看不見,自己也不知道。可是一碰身上,刺毛就刺人,疼痛難忍。不懂這些事情,當然找不到病因,這些刺毛無法除掉,卻可以利用粢米團的粘性把他們粘干凈,病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