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別名:盧橘、巴葉、蘆桔葉
原料分類:藥食兩用食物
食用提示:內服:煎湯,9至15克(鮮品15至30克);或?/TD>
推薦菜品:加味枇杷膏方 枇杷葉糯米粽 杷葉粥 枇杷葉茶
枇杷葉詳細介紹
原料介紹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枇杷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至30厘米,寬3至9厘米。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下表面灰白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綠者為佳。
營養分析
1. 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癥,頭脹胸悶。
2. 抗炎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還具有抗癌作用。含有蛋白質、糖及維生素等營養。
3. 性味甘淡、微寒、有清熱、解毒、祛淤、消腫作用,可治療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等癥。
相關人群
肺寒咳嗽及胃寒嘔吐者禁服。
食物相克
牛蒂根與實根相克。
相關人群
制作指導
用鮮品當刷去毛。
凡肺熱痰嗽者,可與桑白皮、杏仁、竹瀝、大黃等配伍,以清肺瀉熱,化痰止咳;凡老幼暴吐服藥水止者,可與半夏、生姜同用,以加強止嘔之功;本品臨床常與葛根、麥冬、玄參、胡黃連等配伍,以清熱生津止渴。
食療作用
味苦、微辛,性微寒。歸肺、胃經。微香清降。
1.清肺祛痰。本品苦寒,能清肺熱,降肺氣以止咳,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色黃。
2.和胃降逆。可降胃氣而止嘔逆,用于胃熱引起的嘔逆。
3.止渴。本品可治療口干消渴,肺風面瘡,粉刺。
本品味苦,性微寒,主入肺、胃經,善降肺胃氣逆而止咳、止嘔,為痰熱咳嗽及胃熱嘔逆所常用。
其他相關
《本草衍義》云:“枇杷葉,……以其形如枇杷,故名之。”《綱目》引作“琵琶”,蓋二者意義均同,因字形分化,言樂器則作“琵琶”,言木果則作“枇杷”
原料分類:藥食兩用食物
食用提示:內服:煎湯,9至15克(鮮品15至30克);或?/TD>
推薦菜品:加味枇杷膏方 枇杷葉糯米粽 杷葉粥 枇杷葉茶
枇杷葉詳細介紹
原料介紹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枇杷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至30厘米,寬3至9厘米。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下表面灰白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綠者為佳。
營養分析
1. 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癥,頭脹胸悶。
2. 抗炎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還具有抗癌作用。含有蛋白質、糖及維生素等營養。
3. 性味甘淡、微寒、有清熱、解毒、祛淤、消腫作用,可治療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等癥。
相關人群
肺寒咳嗽及胃寒嘔吐者禁服。
食物相克
牛蒂根與實根相克。
相關人群
制作指導
用鮮品當刷去毛。
凡肺熱痰嗽者,可與桑白皮、杏仁、竹瀝、大黃等配伍,以清肺瀉熱,化痰止咳;凡老幼暴吐服藥水止者,可與半夏、生姜同用,以加強止嘔之功;本品臨床常與葛根、麥冬、玄參、胡黃連等配伍,以清熱生津止渴。
食療作用
味苦、微辛,性微寒。歸肺、胃經。微香清降。
1.清肺祛痰。本品苦寒,能清肺熱,降肺氣以止咳,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色黃。
2.和胃降逆。可降胃氣而止嘔逆,用于胃熱引起的嘔逆。
3.止渴。本品可治療口干消渴,肺風面瘡,粉刺。
本品味苦,性微寒,主入肺、胃經,善降肺胃氣逆而止咳、止嘔,為痰熱咳嗽及胃熱嘔逆所常用。
其他相關
《本草衍義》云:“枇杷葉,……以其形如枇杷,故名之。”《綱目》引作“琵琶”,蓋二者意義均同,因字形分化,言樂器則作“琵琶”,言木果則作“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