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著床。哺乳動物胚泡與子宮內膜識別、接觸、并依附于子宮內膜上或進一步侵入、包埋于子宮內膜中的過程。也有把胚泡與子宮內膜識別、接觸、粘附和融合的過程稱為著床,為植入的第一階段;穿透子宮內膜上皮為第二階段;侵入和埋于子宮內膜基質中為第三階段。人卵受精后4~5日,胚泡到達子宮腔;6~7日,胚泡開始植入子宮內膜;至11~12日左右植入完成。
植入過程:人胚泡到達子宮腔后,胚泡外透明帶消失,在子宮的一定位置靠近并粘附子宮內膜表面。同時,子宮內膜發生一系列變化,基質細胞增大變為蛻膜細胞,可以為早期胚胎提供營養,腺體肥大,血管增生、整個子宮內膜增厚,轉變為蛻膜,子宮內膜細胞中的DNA、RNA和蛋白質合成加快,許多酶系統的活性增加。這些變化有利于胚泡的植入及進一步的發育,且均在孕激素和雌激素的精確配合調節下進行的。胚泡滋養層細胞分泌蛋白溶解酶,使接觸部位的內膜上皮局部溶解和破壞。因此,胚泡侵蝕入內膜基質內,從中吸取營養。侵入內膜的滋養層細胞迅速增殖,外層為合體滋養層,內層為細胞滋養層。合體滋養層繼續侵蝕、消化子宮內膜基質,由此深入子宮內膜。植入部位的子宮內膜缺口漸由新生長的子宮內膜上皮細胞覆蓋。胚泡植入后,蛻膜因部位不同而分為包蛻膜、基蛻膜和壁蛻膜。植入過程是胎盤形成的初期階段。植入是一個相當復雜過程,胚泡與子宮內膜聯系極為緊密,但又保持各自獨立。胚泡的發育和到達子宮的時間必須與子宮內膜的生理變化等精確同步,以保證植入的順利完成。在此期間有相當數量的胚泡因未能成功地植入而丟失。胚泡、子宮內膜與黃體三者中任一方遭到干擾與破壞,皆可使著床失敗,也可達到抗著床目的。
通常人胚泡植入部位是在子宮體后壁的中上部,但有時會植入子宮以外的部位、稱宮外孕。植入輸卵管是最常發生的一種宮外孕,導致胚胎死亡和引起母體嚴重出血。如植入子宮頸內口附近,就會形成前置胎盤,分娩時可發生難產或大出血。有些哺乳動物的胚泡僅和子宮內膜表面接觸,并未植入子宮內膜,有些則是胚泡的突起部分嵌入子宮內膜的褶皺中。在多胎的哺乳動物中,一般是先進入子宮的胚泡,在離子宮口最近處著床,其余依次向遠端呈間隔性的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