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針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針刺是采用不同型號的金屬針,刺入穴位,炙法是點燃制成的艾絨熏灼穴位以達防治疾病的目的,兩種方法常結合應用。針炙起源于我國,是我國歷代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總結,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曾用砭石治病,青銅器時代出現了金屬針具。炙法則是在人類掌握火之后才逐漸發展起來,初始是以燒熱的石塊、砂土等貼附在身體某部位,為原始的熱熨療法,此后則點燃樹枝、干草等進行局部的溫熱刺激而逐漸形成了以艾絨為主的炙法。隨著經絡、腧穴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針炙方法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豐富的治療經驗的總結等使得針炙學在晉代已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此后,歷代不斷發展和提高。近代針炙的應用和理論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在實驗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在對經絡實質研究方面,發現了經絡可見現象、感傳現象及經穴具有低電阻特性等。此外,針炙用具的研究應用更是豐富多采,除常用的傳統不銹鋼針外,還出現了電針、磁針、激光、微波、超聲等現代刺激方法。針炙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目前針炙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廣泛應用,并進行著有關的實驗研究。針刺治療目前仍以毫針為主,講究進針手法、針刺手法、針感、留針和出針等基本技術。炙法則仍以艾絨為主要材料。分為艾炷炙、艾條炙及溫針炙等炙法。針炙的治療原理是基于針炙具有協調陰陽、扶正祛邪和疏通經絡、調節氣血之作用,其治療范圍廣及內、外、婦、兒和五官等各科疾患。針炙治療原則為辨證施治及處方配穴,如實當瀉,虛當補,熱則疾,寒則留等,即為五法:補法、瀉法、清法、溫法、調法,須因病、因人、因時、因地選擇應用,才可獲得良好效果。針刺過程中應注意有可能發生的暈針、滯針、彎針等現象,某些部位還可能發生重要臟器損傷。除一般體針外,還有皮膚針、皮內針、耳針、頭針、鼻針以及電針、火針、水針等。近代,根據針刺鎮痛的原理創造出針刺麻醉,即選用適當的穴位針刺,經一定時間的誘導刺激,使病人痛覺遲鈍而施行外科手術。同時,應用先進實驗方法和現代技術對經絡、腧穴的實質、特性以及針炙對人體各系統的調節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