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位聽器官。包括聽覺器官和位覺器官兩部分。人的耳分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組成。耳廊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是耳針療法的部位,人體患病時,在耳廓的某些部位有所反映,可根據耳廓上的穴位來治療某些疾病;外耳道,皮膚內含有毛囊、皮脂腺、汗腺及盯眝腺,盯眝腺分泌盯眝耳垢,對外耳道有保護作用;鼓膜為卵圓形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與中耳之間,可隨聲波振動。鼓膜的外層為復層扁平上皮,中層為致密結締組織,內層為粘膜。鼓膜中央略向鼓室凸出稱為鼓臍,與錘骨柄末端相附。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鼓室是顳骨中的一小空腔,內有聽小骨、聽肌、韌帶等。錘骨、砧骨、鐙骨三塊聽小骨依次連成聽骨鏈,鐙骨底板抵于內耳外側壁卵圓形的前庭窗上,周圍有韌帶封閉。咽鼓管是連通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入咽的開口處平時關閉,作吞咽、打呵欠、噴嚏動作時開放,空氣通過此管進入鼓室,使內外氣壓相等,以保證鼓膜的正常振動而維持聽力。內耳位于顳骨巖部的骨質內,鼓室的內側,由構造復雜的彎曲管腔組成,故又稱迷路。迷路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為巖部骨質內的一些彎曲的小管和小腔,互相連通;膜迷路是懸掛在骨迷路內的膜性小管和小囊。二者之間充滿外淋巴,膜迷路內有內淋巴。內外不相通。有營養和傳遞聲波的作用。迷路由前向后,沿巖部的長軸分為耳蝸,前庭和半規管。耳蝸是聽覺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是位覺(平衡覺)感受器,能感受機體位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