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外耳露于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巖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沖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機能是收集聲波。鼓膜為橢圓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頂向內,周圍固定于骨上,將外耳與中耳分隔。鼓膜能隨音波振動而振動,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實地把聲波刺激傳導到中耳。
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為中耳與鼻咽部的通道,中耳與外界空氣壓力可通過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內有聽小骨、韌帶等。聽骨有三塊,彼此形成關節,位于鼓膜與前庭窗之間,與鼓膜接觸的稱為錘骨,與內耳前庭窗相連的稱為鐙骨,連于兩骨之間的稱為砧骨。當聲波振動鼓膜時,三塊聽小骨的連串運動,使鐙骨底在前庭窗上來回擺動,將聲波的振動傳入內耳。
內耳
內耳由一系列復雜的管腔所組成,亦稱迷路,位于顳骨部內,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內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結締組織構成,與骨迷路形態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閉的,管內含有內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的間隙內含有外淋巴。內外淋巴互不交通。內耳迷路中可分為耳蝸、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蝸與聽覺有關,前庭器官與位置(平衡覺)有關。
前庭是位居骨迷路中部略呈橢圓形的空腔,內藏膜迷路的橢圓囊和球囊,前庭的后部有五個小孔與三個半規管相通,前部有一大孔通連耳蝸。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總稱為前庭器官。它們都是膜質管道,其中充滿內淋巴并互相連通。橢圓囊與球囊是膜質管的相對膨大部分,內有囊斑,囊斑是位覺感受器,上有感受性毛細胞。三個半規管形狀大致相似。每個半規管約占三分之二圓周,均有一相對膨大的壺腹,在壺腹內有壺腹嵴,壺腹嵴也是位覺感受器,內也有感受性毛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