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刺激作用于感覺器時,經常看到的情況是雖然刺激仍在繼續作用,但傳入神經纖維的沖動頻率已開始下降,這一現象稱為感受器的適應(adaptation)。適應是所有感受器的一個功能特點,但它出現的快慢在不同感受器有很大的差別,通常可把它們區分為快適應和慢適應感受器兩類。快適應感受器以皮膚觸覺感受器為代表,當他們受刺激時只顧刺激開始后的短時間內有傳入沖動發放,以后刺激仍然在作用,但傳入沖動頻率可以逐漸降低到零;慢適應感受器以肌梭、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為代表,它們在刺激持續作用時,一般只是在刺激開始以后不久出現一次沖動頻率的某些下降,但以手可以較長時間維持在這一水平,直至刺激撤除為止。感受器適應的快慢各有其生理意義,如觸覺的作用一般在于探索新異的物體或障礙物,它的快適應有利于感受器及中樞再接受新事物的刺激;慢適應感受器則有利于機體對某些功能狀態如姿勢、血壓等進行長期持續的監測,有利于對它們可能出現的波動進行隨時的調整。適應并非疲勞,因為對某一刺激產生適應之后,如增加此刺激的強度,又可以引起傳入沖動的增加。
感受器產生適應的機制比較復雜,有的發生在刺激引起發生器電位這一階段;有的發生在發生器電位誘發神經動作電位這一階段。有不少感受器,適應發生的快慢一感受末稍所具有的附屬結構有關。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作為觸壓感受器的皮膚(如腸系膜)環層小體,其環層結構的存在與它適應有快速出現有關:實驗中如果細心剝除環層結構后,直接輕壓裸露的神經末稍仍可引起傳入沖動發放,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感受末稍變得不易適應,與剝除環層結構前表現的快適應明顯不同。這個現象的解釋是,當壓力直接作用于環層結構表面時,壓力要經過此結構才能傳遞到感受末稍表面,但因為環層結構具有一定的彈性,它受壓后的彈性變形和回彈有可能使末稍表面實際受到的壓力減輕或消失,使刺激的實際作用減弱以至全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