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正常人和動物新鮮血清和組織液中的特異性體液殺菌物質。其化學成分是一組具有酶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約占血清球蛋白總量的10%。極不穩定,大部分對熱敏感,56℃30分鐘即失去活性。早期免疫學研究發現,在免疫溶血反應及溶菌反應中,該物質是必不可少的,故稱為補體。近年的研究證明:補體由11種血清蛋白組成,按其發現先后,分別被命名為C1……C9。其中C1又由Clq、Clr、Cls3個亞單位組成,統稱為補體系統。在體內,補體系統各成分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只有被激活后成為一系列的酶,才具有溶菌、溶細胞的免疫活性。已知補體的激活途徑有二:一是早期發現的經典途徑,又稱C1通路;二是近年發現的替代途徑,又稱C3旁路。
在補體激活的經典途徑中,要有抗原抗體復合物存在,以及補體系統的11種蛋白質參加。在激活過程中,這11種蛋白成分可分為三種功能單位:識別單位,由Clq、Clr、和Cls組成;激活單位,由C4、C2、C3組成;攻擊單位,由C5、C6、C7、C8和C9組成。同一功能單位的補體分子具有化學親合性,激活后可相互結合在一起,發揮同一種生物學功能。
補體激活的替代途徑發生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在體內沒有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或是體內缺少C1、C4或C2成分時,體液中的激活物質可直接激活C3,繼而完成C5~C9的激活。若干種植物多糖、細菌內毒素、蛇毒、血漿素、備解素、胰蛋白酶、凝聚的免疫球蛋白等,皆可不經過C1而直接激活C3完成后繼補體成分的激活過程。C3被激活是由于正常人血清中有C3激活劑前體(C3PA,又稱B因子)。C3PA通常以非活化狀態存在。當本來存在于血清中的C3激活劑前體轉化酶原與多糖等結合后,即被激活成C3激活劑前體轉化酶,此酶使C3PA轉化為C3激活劑而激活C3。
補體系統被活化后,具有溶菌、溶細胞現象,并可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還可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織胺等。導致血管通透性增高、產生炎癥反應。有利于將殺菌因素和吞噬細胞集中到炎癥部位,將免疫復合物清除。但在這一過程中常可導致自身組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