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性腦膜炎是由于結核桿菌侵犯腦膜、腦實質所引起的炎癥,是結核病中最嚴重的病型,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感染源主要是來自患有開放性肺結核的成人,傳播途徑以呼吸道為主,往往在初染結核后6個月到1年內發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可表現為食欲差、逐漸消瘦、睡熟后出汗多,長期不規則的低熱,診斷治療不及時,病情逐漸加重至出現高熱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本病如未經抗結核藥物治療,病死率達100%。自卡介苗普遍接種和抗結核藥物的應用以來,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明顯下降。但診斷不及時和治療不當,病死率和后遺癥的發生仍然較高。因此積極預防、早期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關鍵。
臨床表現
1.早期:1 ̄2周。性情改變,精神淡漠,低熱,不明原因的嘔吐及頭痛。 2.中期:1 ̄2周。有顱內壓增高,腦膜刺激征或顱神經損害等表現。 3.晚期:1 ̄2周。以上癥狀逐漸加重,持續驚厥或進入昏迷,反射消失,極度消瘦。
診斷依據
1.發熱,性情改變,頭痛、嘔吐; 2.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抽搐,腦膜刺激征陽性,病理反射陽性; 3.消瘦、舟狀腹; 4.血沈增快或偶而正常。 5.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外觀多微混濁呈毛玻璃狀,細胞數一般在數十至數百之間,以淋巴細胞為主(早期可有中性細胞增高),靜置12 ̄24小時后,有薄膜形成,蛋白明顯升高,糖及氯化物降低。用沉淀法或以薄膜做涂片,可找到抗酸桿菌,或直接熒光法抗體檢查陽性,腦脊液培養或動物接種陽性。 6.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晚期可轉為陰性。 7.胸部X線檢查:可有結核病源。 8.眼底檢查發現脈絡膜有結核結節可助診斷。 9.頭顱CT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腦室擴大。
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 2.抗結核藥應用。 3.腎上腺皮質激素。 4.對癥治療。 5.支援療法。
用藥原則
1.早期輕型病例先以靜脈應用抗結核藥為主,待病情好轉后改為口服。 2.中晚期重癥病以靜脈應用抗結核藥為主,輔以對癥治療,并采取支援營養療法和防治并發癥等綜合措施治療。 3.對較嚴重的腦積水或疑有腦疝形成者行側腦室引流術。
輔助檢查
1.對早期臨床表現較典型患者檢查專案以“A”為主。 2.對中、晚期患者或較難與其他顱內感染性疾病鑒別者,以及有并發癥患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C”。
療效評價
1.治愈 (1)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無后遺癥。 (2)腦脊液正常。 (3)經X線攝片證實肺部病變已經吸收。 2.好轉 (1)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或顯著改善,或留有不同程度智力及神經、精神障礙等后遺癥。 (2)腦脊液接近正常或好轉。 3.未愈 (1)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合并腦積水等并發癥。 (2)腦脊液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