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最常見,在癌瘤中又以鱗狀細胞癌為最多見。在我國,口腔頜面部鱗癌多發生于40-6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以牙齦癌、舌癌、頰癌、腭癌及上頜竇癌常見,頜骨癌則相對較少見,口腔癌在我國長江以北,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45-5.6%,長江以南為1.75-5.18%在印度其在全身惡性腫瘤中高達40%以上,頜骨癌主要發生于牙胚成釉上皮的剩余細胞,這些上皮細胞可殘存于牙周膜、囊腫襯里以及來自釉細胞瘤惡變,在組織學類型上其可以是鱗癌也可是腺性上皮癌。
臨床表現
1.好發于下頜骨,特別是下頜磨牙區,于發病部位出現實質性腫塊,生長迅速,捫診無乒乓感,可有壓痛。 2.可有牙痛、局部疼痛,侵犯下牙槽神經可出現下唇麻木。 3.侵犯牙槽突可出現牙松動、脫落、腫瘤自牙槽窩突出,侵及鄰近咀嚼肌時可出現張口受限。 4.可出現區域淋巴結轉移。
診斷依據
1.頜骨部位的腫物,生長迅速,疼痛,下唇麻木,牙齒松動脫落。 2.X線攝片示不規則蟲蝕狀破壞。 3.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
治療原則
手術是治療頜骨癌的主要方法,一般應行選擇性頸淋巴結清掃術,可于手術后配合放療或化療。
用藥原則
一般性手術的預防性抗感染選用磺胺類藥物(如復方新諾明)或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紅酶素、青酶素等);手術范圍較大,同時植骨或同時作較復雜修復者則一般采用聯合用藥,較常用為: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如慶大酶素)+作用于厭氧菌的藥物(如滅滴靈);手術前后感染嚴重或術創大,修復方式復雜者可根據臨床和藥敏試驗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化學藥物治療可于術前或術后配合應用,因其副作用較為嚴重,應在醫師指導下對血象等嚴密觀察下應用
輔助檢查
1.對于臨床表現較典型,腫瘤較局限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于臨床表現不典型,鑒別診斷較困難,腫物較大與周圍重要結構關系密切或疑有轉移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C”。
療效評價
1.治愈:治療后,原發瘤及轉移源已徹底切除或消失,創面已基本修復。 2.好轉:治療后,腫瘤縮小,癥狀減輕。 3.未愈:治療后,腫瘤無縮小,癥狀無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