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結核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結核桿菌后形成的一種肉芽腫樣病變。常繼發于身體其他部位結核。可發生于顱內任何部位,位于幕下較幕上者多,多發生于兒童和青少年,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臨床上腦結核瘤分二型:1.全身型:伴有其他器官活動性結核,如肺、淋巴結甚至全身粟粒樣結核,常伴有結核性腦膜炎,全身情況差,一般預后差。2.局限型:臨床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顱內高壓癥狀,手術治療效果較好。
臨床表現
1.全身型: (1)咯血、咳嗽、發熱、盜汗、消瘦等結核征象。 (2)伴骨與關節結核,胸壁與頸淋巴結核慢性膿瘺等表現或結核性腦膜炎表現。 (3)顱內壓增高征象及小腦功能失調癥狀:病人有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局限性腦損害癥狀,眼震、肢體共濟失調等表現。 2.局限型: (1)表現有低熱、盜汗、消瘦、血沉快等結核征象。 (2)顱內高壓癥狀和局限性腦損害癥狀,表現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偏癱、失語,癲癇發作,小腦損害癥狀如眼震,肢體共濟失調。
診斷依據
1.病史有慢性消瘦、低熱、盜汗、全身營養不良、咯血、咳嗽等癥狀,以及頭痛、嘔吐、視物模糊、一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行走不穩和癲癇發作等表現。 2.體查,有視力和視野改變、眼底水腫或有偏癱、偏側感覺障礙、失語和小腦體征。 3.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有結核,如X線攝片示胸部結核,骨關節結核等。 4.血沉加快。 5.腰椎穿刺,一般可進行,測量壓力常有壓力增高,檢查腦脊液白細胞數和蛋白,糖氯化物定量等,顯示蛋白量增多,細胞數增多以單核細胞為主,糖含量減少。 6.顱骨X線攝片,除顱內壓增高征象外,偶見結核瘤鈣化。 7.頭顱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顯示病變的大小。
治療原則
1.全身型:先行抗結核藥治療。 2.局限型:手術切除顱內病源。 3.術前1—2周和術后用抗結核藥治療3—6個月。
用藥原則
1.使用結核藥聯合或單獨治療結核。 2.如顱內壓增高者,使用降低顱內壓藥物(如呋喃苯胺酸、甘露醇)。 3.地塞米松原則不用,如顱內壓增高嚴重可酌情使用。 4.手術治療者,術前術后均抗結核治療。 5.使用抗癲癇藥治療或預防癲癇發作(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 6.全身支持治療。
輔助檢查
1.疑本病局限型,檢查專案以基本檢查為主。頭顱CT掃描可明確病變部位、數量、大小等情況,為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2.全身型者,應了解其他部位否存在結核,可行胸部攝片檢查、肝膽胰B超檢查等。 3.必要時可選MRI檢查。 4.如無頭部CT或MRI檢查,可選擇SPECT檢查或顱腦超聲檢查或腦血管造影檢查,其中腦血管造影可定位。
療效評價
1.治愈:經抗結核治療和手術將病源清除。局部癥狀和體征消失。 2.好轉:經抗結核治療病源縮小,局部癥狀和體征好轉。 3.未愈:病源增大,局部癥狀和體征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