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病又稱骨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其主要改變是關節軟骨退行性病及繼發性骨質增生。根據發病因素分為原發性骨關節病和繼發性骨關節病。在我國,以繼發性骨關節病較多見,原發性骨關節炎較少見。 凡正常的關節無明顯原因而逐漸發生退行性變,稱為原發性骨關節病;若因某種已知原因導致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日后因關節面磨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退行性變者稱為繼發性骨關節病。
臨床表現
1.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疼痛于活動時發生,休息后消失或好轉。急性發作時,疼痛加劇,同時可有關節腫脹、關節僵硬、關節內磨擦音等。 2.有的病人關節處于一定位置過久,或晨起下地,便感到關節疼痛,即所謂休息痛。此類病人逐漸活動關節一定時間后,疼痛消失,關節可感到松快。 3.增生之骨贅刺激或壓迫鄰近神經而發生放射性疼痛,如頸椎增生引起上肢疼,腰椎增生造成下肢痛,髖關節增生所致的股前內側痛等。脊椎嚴重增生可壓迫脊髓和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大小便障礙、神經刺激征,甚至截癱。 4.早期關節外形和活動無異常,晚期膝、手指等周圍軟組織較少的關節可看到骨性增粗,關節腫脹、肌肉萎縮及關節變形,關節有壓痛,活動受限,活動時有磨擦感。
診斷依據
1.中老年男性多見。 2.好發部位為活動多和負重多的關節,如髖、膝、踝和脊椎的頸椎、腰椎為最常見。 3.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疼痛于活動時發生,休息后消失;也可以出現休息痛癥狀。 4.早期關節外形和活動無異常,晚期關節可腫脹、積液和畸形,關節壓痛,僵硬,活動受限,活動時有磨擦感。 5.X線攝片可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凹凸不平,軟骨不硬化,軟骨下骨質疏松、囊性變,關節邊緣唇樣骨質增生,關節腔內可見游離體、關節畸形和半脫位改變。
治療原則
1.目前無特殊療法。治療目的在于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和增加關節穩定性,減慢病變發展。 2.輕型患者,適當休息,加強勞動保護,減輕關節負荷,適當體育鍛煉,加強肌力鍛煉如膝部的股四頭肌功能鍛煉,髖部加強外展和伸肌肌力,以防止關節攣縮和加強關節穩定性。加以物理療法,可緩解癥狀及延緩病情發展。 3.疼痛重者,給予一般常用止痛、抗風濕藥及局部封閉、關節腔內藥物注射(如醋酸潑尼松25mg,每周1次,3-5次為限,但忽濫用)及沖洗療法有明顯短期療效。 4.手術治療適用于疼痛嚴重,其他方法治療無效或出現 畸形者。手術方法依病人年齡、職業、病變部位和損害程度而定。關節內有游離體,關節緣骨贅影響活動可行關節清理術。關節畸形明顯可考慮截骨術以改變負重力線。關節面嚴重破壞可行人工關節替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用藥原則
1.骨關節病之用藥可選用1-2種非甾體類或抗風濕藥物,加用活血去瘀的中藥治療,止痛效果好。 2.關節腫脹,疼痛重者可考慮局部封閉或關節腔內注射醋酸潑尼松,但要注意不要濫用,以免引起類固醇誘發之骨關節病。
輔助檢查
1.骨關節病患者之診斷,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結合X線改變可明確; 2.一般血象、血沉無異常改變。但患者多屬中老年人,血生化全套檢查有助于瞭解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3.關節液常規檢查主要應用于關節腫脹明顯,關節積液患者。
療效評價
1.治愈:經保守治療(藥物、理療、體療等),或手術治療,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正常。 2.好轉:經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癥狀緩解,關節功能有改善。 3.未愈:雖經治療,癥狀和體征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