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種病因所形成的胃腸道與體表之間的病理性通道,稱為胃腸道外瘺。其多發生在胃腸道與腹壁之間。 本病是一種較常見的嚴重的外科病理狀態,多為腹腔嚴重感染、胃腸道本身病變、腹部外傷和手術創傷所造成。發生后因影響胃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一系列臨床改變。多數胃腸道外瘺病人通過全身和局部治療,在發生后3-6個月能自行愈合;少數不能自行愈合者或嚴重者需通過手術矯正治療才能愈合。嚴重者而又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得當者,死亡率較高。近年來,由于治療方法的進展,本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已大為改觀。
臨床表現
1.胃腸內容物自體表創口(即瘺口)流出,瘺口可經久不愈; 2.早期可有腹膜炎或腹腔膿腫的表現,即發熱、腹脹或局限性壓痛、反跳痛等; 3.全身可出現脫水、酸中毒、營養不良; 4.瘺口局部皮膚可出現糜爛及感染;
診斷依據
1.體表自瘺口,并有胃腸道內容物流出; 2.口服染料(常用活性碳或美蘭液)可自瘺口流出; 3.自瘺口注入造影劑可發現瘺口與胃腸道之間相通;
治療原則
1.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 2.營養支持治療; 3.輸血糾正貧血; 4.抗生素治療; 5.瘺口及其周圍充分引流。若伴有腹膜炎者則需同時引流腹腔,控制腹腔內感染。 6.經過一段時間(2-3周)瘺口引流,瘺管已形成后,采用瘺口堵塞療法。對瘺口較長、直徑小于1cm者,用外堵法;對瘺口大、瘺管短或唇狀瘺口者,用內堵法; 7.瘺口周圍皮膚有糜爛時,可涂以氧化鋅軟膏保護;瘺口周圍組織形成膿腫者應切開引流; 8.手術治療:適用于唇狀瘺;伴有遠端腸道梗阻的腸瘺;瘺管周圍疤痕組織過多,瘺管內已有上皮增生或瘺管周圍有異物存留者;多發性瘺;繼發于胃腸道特殊病變如癌腫、結核或局限性腸炎等的腸瘺;經全身和局部治療不能治愈者,或腸內容物每日排出量大于500ml的腸瘺。手術方法包括:瘺管切除;瘺口單純縫合修補術;部分腸切除與腸吻合術;瘺口上、下腸襻間的短路吻合術;瘺口的貼補術或瘺口腸吻合術
用藥原則
1.基本用藥的療程根據腹腔感染控制情況來決定用藥時間。 2.對于瘺口小,無明顯胃腸道功能紊亂者,以口服“A”項中滅滴靈、抗生素和其他輔助藥物為主。 3.對于嚴重者,伴有胃腸道功能紊亂者,以靜脈用藥“C”項中力強的抗生素和脂肪乳劑等為主,特別強調營養支持治療。
輔助檢查
1.一般病人的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伴有腹膜炎者、病因不明者、或懷疑為胃腸道惡性腫瘤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療效評價
1.治愈:胃腸道及體表瘺口愈合,全身狀況恢復或接近正常。 2.好轉:瘺口變小,胃腸道內容物流出量減少,全身狀況有所改善者。 3.未愈:局部和全身狀況無明顯改善,或出現并發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