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內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也稱限制性酶(restriction enzyme),是由W. Arber,H. Smith和D. Nathans等人(1979年)從細菌中分離的一類酶。限制酶具有極高的專一性,識別雙鏈DNA上特定的位點,將兩條鏈都切斷,形成粘末端或平末端。限制酶可以用來解剖纖細的DNA分子,在分析染色體結構、制作DNA的限制酶譜、測定較長的DNA序列、基因的分離、基因的體外重組等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對于研究DNA的分子生物學家來說,這是一把天賜神刀——分子生物刀。
限制性酶的生物學功能在于防御或“限制”入侵細胞的外DNA(如噬菌體DNA)。原核生物利用他們獨特的限制性內切酶把外來DNA切成無感染性的片段。但不能降解自身細胞中的染色體DNA,因為細胞內還有“共座”的DNA甲基化酶修飾相應序列使之受到保護。
限制酶可被分成三種類型。I型和Ⅲ型限制酶水解DNA需要消耗ATP,全酶中的部分亞基有通過在特殊堿基上補加甲基基團對DNA進行化學修飾的活性。I型限制性內切酶在隨機位點切割DNA;Ⅲ型限制酶識別雙鏈DNA的特異核苷酸序列,并在這個位點內或附近切開DNA雙鏈。
Ⅱ型限制性內切酶已被廣泛應用于DNA分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這是因為它們水解DNA不需要ATP,并且也不以甲基化或其他方式修飾DNA。最重要的是它們在它們所識別的特殊核苷酸順序內或附近切割DNA鏈。這些特殊序列常常含4個或6個核苷酸殘基,通常具回文結構(palindromic structure),切割后形成粘末端(或平末端)。例如,大腸桿菌的一限制酶稱EcoR I,它識別下列六核苷酸順序:
5'……GAATTC……3'
3'……CTTAAC……5'
這種回文結構的兩條鏈以5'→3'方向閱讀序列都是一樣的結構,當EcoR I遇到DNA的這種序列時,它會對這種DNA鏈進行交錯切割,產生突出的5'末端。
5'……G AATTC……3'
3'……CTTAA C……5'
有些限制酶,如Pst I,它識別序列5'-CTGCAG-3',并在A與G之間切割DNA雙鏈產生3'突出粘性末端。還有些限制酶,如Bal I,DNA鏈產生具有平末端(blunt end)的DNA片段。
限制酶的命名較為特殊。以EcoR I為例加以說明。第一個大寫字母E為大腸桿菌E. coil的屬名的第一個字母,第二、三兩個小寫字母co為它的種名的頭兩個字母。第四個字母用大寫R,表示所用大腸桿菌的菌株。最后一個羅馬字表示從該細菌中分離出來的這一類酶的編號。目前提純的限制酶已很多,常用的約有100多種,并且已轉化成為商品。大大節(jié)約了研究人員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