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線和低潮線(嚴格來說是大潮最高高潮線和大潮最低低潮線)之間的海濱部分,稱為潮間帶(intertidal zone,tidal zollne),這里指的是以此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植物群落。潮間帶群落的擴展是根據波浪條件而有著巨大的變化,并不與潮差作相同的對應變化。因此,作為海洋生態區分的潮間帶(mediolittoral zone)范圍,是根據植物群落本身的分布而定的。例如在巖石海岸,一般是指從作為潮下帶群落標志生物的大形海藻繁殖的上限,到藤壺類(Balanomorpha)著生的上限這一范圍。波浪邊的露出度在中等程度的海岸,普通年平均低潮線和大潮平均高潮線之間大致相等。生物可以舉出藤壺類〔巖石海岸。則有藤壺帶(balanoid zone)之稱〕。浪漂水虱(cirolana)類或沙蟹類(砂濱海岸),長蟹、砂蟹類(內灣、河口的泥地),以及與紅樹林,(mangrove)相伴的其他動物類群(低緯度地方的泥地)等。在潮間帶由于對環境條件有著顯著的梯度差別,所以各生物種呈狹幅帶分布,在潮間帶群落中顯有成帶現象(zonation)。各種生物的分布上限多受露出時的于燥及溫度、鹽分的變化等非生物環境條件所制約;而分布下限則多為被食、種間竟爭等生物環境條件所支配。另外所謂littoral(海岸)一詞,是以多種意義而被使用,其詞義不得不根據前后詞的連貫性加以判斷。原來F.Forbes和S.Hanley(1853)提出一般潮間帶開始稱為littoral zone(沿岸帶、沿岸底帶),現在也有按此意義而使用者。另一方面,從廣闊的高潮線至大陸架這一范圍,也有稱為littoral zone或littoral system(沿岸底系)的,這種情況下是潮間帶,有時是潮間帶和潮下帶合并,而稱之為真沿岸底帶(eulittoral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