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因材立意隨類附彩
山水盆景《江涵秋色》是鎮江盆景協會徐愛華的新作。所用樹化石取材于鎮江附近山區。該石質輕、鐵銹色兼有白色石紋,色彩富有明暗對比。山石紋理清晰、線條明朗。這種石材自然形態特好。從細小的局部至大石塊的整體觀,都具有山峰,脈絡,溝凹,洞穴等形象變化。加工時順石紋理方向進行劈、鑿、雕均可隨意進行。徐愛華的《江涵秋色》就是抓住了石材之形、色特點而“隨類附彩”著意表現秋江景色的。 在構圖上作者采用了主峰與次峰對比較強的大場景開合式布局。以表現江天一色的寬闊秋江景觀。主峰的體量較重,由數塊山石組成,次峰較低,從而形成了鮮明的主次對比。近景山形多變清晰可見。遠景平緩隱約而一望無際。江岸之曲折婉蜒、山腳多變,隱顯虛實處理得當。幾棵青枝小樹點綴的恰到好處,靈氣自現。開闊的江面上激流船行,秋燕南飛,景深而意遠,可見作者章法之精妙,技法之嫻熟,作品給人以清新、明快、自然的美感。 另一盆獲獎的刺柏盆景是經8年制作而成。當初徐愛華從市場購回時,樹坯的根系并不發達,主根截去,側細根也不多。樹身上僅有三個主枝,帶葉的枝條甚少。他慧眼識“貨”,這棵樹的根盤形狀較為理想。主干蒼古,過渡自然,而具有生死對比的自然舍利于、三個主枝雖形態缺少變化,但其部位非常理想,經過精心的養護,刺柏當年成活,徐愛華而對新生的枝葉并沒有急于造型。他知道養樹養根,枝葉則繁茂,枝多葉密則光合作用強,又能促其根系發育。從事多年園藝工作的徐愛華深明此理,對于刺柏古樁的養護更應堅持這一原則。兩年之后柏樹也隨人意。他“因材立意”按已定造型方案,抓住造型時機。將石側的主枝逐漸向下吊拉做了個彎曲變化。左側的主枝逐漸向上提起約45°(實際完成這一造型花費了三年的時間)。經過枝干的調整,定位、樹型大體已現。而后逐年將各部位的枝干進行定向定位、分枝打頭,培養樹冠層次等?系列的制作過程。經過八年的功夫,這棵蒼古繁茂,雄鍵樸拙的古柏盆景才得以造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