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系列山水盆景創作體會
“碎石”顧名思義就是不完整的石頭,如大石頭上破碎下來的邊角碎料(包括片料、條料、塊料);山石上風化了的碎石;采石場爆炸后的碎石;建筑工地上的碎石;還有路邊、溪邊的小石等。這些碎石的形狀、色彩、紋理、質地各具特色,制作出來的盆景千姿百態,耐人尋味。我就把這些盆景統稱為“碎石系列山水盆景”,作為我盆景教學中的一項成果。現已被林業部存入科研技術電腦數據庫。
過去山水盆景用石,大多選用天然成形的石頭(指石頭的形、色、紋、質俱佳的石頭),如龜紋石、英德石、砂積石、蘆管石等,或用靈壁石、太湖石、鐘乳石等奇石。這些天然成型的石頭本身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許多人想方設法尋找這類石頭,當地沒有就從千里以外購進,這樣做不僅提高了盆景的成本,而且養成依賴材料取勝的不良習慣。而碎石到處都有,只要有石頭的地方,必然有碎石。去年我去內蒙呼和浩特市講學,在馬路上看到地上鋪的一種木紋石(當地人稱“黃河玉石”),這種石頭紋進、色彩特別美,雖不具備“瘦漏透皺”,也只有條塊的形狀,當地人用來制作桌、茶幾的裝飾面,而碎料只能鋪地。我用一塊長方形的條石,經過破碎、打磨加工制成了兩盆小品盆景,其效果極佳。
在建筑工地上,有各種填宅基用的塊石,碰碎下來的邊角料也能做出優美的小品盆景。
在山上,有些大石頭表面風化后,有一層片狀小石,其輪廓奇特,用來做盆景也十分雅觀。由此我覺得藝術作品的物質材料雖然很重要,但決定作品成敗的不是材料,而是技巧和藝術水平的高低。材料只能作藝術物態化的基礎,關鍵是藝術家要掌握改造材料的本領,這種本領不僅是加工技術,還應具備各方面的修養,其中最主要的是審美能力。
碎石山水盆景的制造,解決了材料問題,不需要花錢購買石料,也省了材料運輸的費用,故成本很低,有利于山石盆景商品化生產。很長一個時間,筆者對藝術品商品化持反對態度,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逐步認識到:藝術品不管其藝術價值有多高,總是供人觀賞的,但不能僅在展覽內供人觀賞,也應通過市場進入觀賞者的家庭,才能真正實現藝術品的價值。要使藝術品進入市場、進入家庭,僅靠有限的“名石”、“奇石”制作山水盆景是行不通的,特別是在人們物質生活不很富的情況下,誰也不會去購買幾千元、幾萬元的奇石盆景,不僅成本高,而且很難做到小型化、包裝化。有些大型盆景,從景觀看很好,但由于不能包裝,不便攜帶運輸而無人購買。
碎石系例山水盆景,不僅成本低,而且易于制作各種體型的盆景。大、中型可以制成能分能合的組合盆景。即分開后成為幾盆中小型盆景,合起來就是一盆大型 盆景,至于微、小型 盆景更容易包裝攜帶,深受海內外人士的歡迎。1995年5月我在新加坡展出的一組碎石系列山水盆景,在展出不到一半的時間內,全部展品被搶購一空,新加坡的朋友還向我預訂了一批碎石系列山水盆景。
盆景商品化生產,從經濟效益講應搞流水作業、批量生產,但必須嚴格把關,保證質量,由盆景藝術家設計制作好系列樣品盆景,再由經過技術培訓的工人按樣流水制作,一部分人選料、配料加工成基本形,另一部分人組合構成,最后由盆景藝術家修改定型。然后按盆景的體量設計好包裝盒。一盆一個包裝盒。也可幾盆組合一個包裝,如微型組合盆景,這樣運輸攜帶、展覽、銷售十分方便,受到觀賞者的歡迎。
“碎石”系列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藝,我曾在《中國花卉盆景》上作過介紹,這里不再重復。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要掌握形式規律,在山水盆景中主要的形式規律就是不等邊三角形。這種形式在大多數自然山形中都能發現,按照不等邊三角形去組成不等的山峰,就可以創作出千姿百態的山水景觀。還要注意用盆、盆的形狀要多樣化。同樣的山峰,放在不同的盆中,其景觀就會發生變化,如放在長方盆中不好看,而放在腰圓盆中就可能好看,這是空間變化造成的,所以在創作時多準備一些不同形狀的盆,這也是一種“量體裁衣”的方法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