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巧在盆中植神韻
1993年4月,首都北京春寒料峭。然而,北京農業展覽館內外仍萬紫千紅,春意盎然。第三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在此舉行。來自全國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手云集,精品薈萃。在湖南展廳正中,一盆造型別致、蒼勁古拙的樹樁盆景??《遠古的夢》令觀者流連忘返。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20多個國家的大使先后在盆景前留影,國家主席江澤民一見之下亦連聲稱好。人們紛紛圍著盆景的作者,一位年近不惑的男士詢問如此古樸遵勁的盆景源自何方? 5月5日第三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結束,這位來自湘西的漢子連獲殊榮。樹樁盆景《遠古的夢》獲本屆博覽會銅牌獎,樹樁盆景《惜春》獲優秀獎,盆景作者被授予博覽會先進個人稱號。 他叫張學旭。捧著光燦燦的獎牌,面對眾多記者的面,他一時淚如泉涌。他積聚十年的艱辛和心血,把奇山秀水的湘西美景集納于方寸之地,融情融景于盆景之中,終在首都北京展示了湘西的無限風光。 任何一個有意無意走進自治州電影公司張學旭家中的人,都無法抗拒那一片綠色的誘惑,如同置身于盆景藝術的大觀園。上百盆各類盆景參差錯落地排列于屋前屋后,大型盆景一人合抱,千姿百態,氣度非凡;小型盆景則可把玩于股掌之上,小巧玲瓏,如一幅幅匠心獨運的立體畫。那種感觸決非僅限于賞心悅目,一種深藏于那片永恒的綠色之中的神韻,叫人陶醉,令人傾倒。 1955年1月,張學旭降生于龍山縣興隆街。也許是大山的造化,當17歲的張學旭穿上軍裝來到風光旖旎的海南島時,大山的雄奇與大海的壯闊渾然交響于他的腦海之中,使他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不時有一種內心的沖動驅使著他。這時,他拿起照相機。很快,憑著他的天賦,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8年,回到地方工作的張學旭,在吉首地區一次盆景展覽會上對盆景制作一見鐘情,造詣頗高的攝影技藝使其一步入盆景制作的天地就顯得與眾不同。從一開始,他就注重從理論上高屋建領地把握制作技巧,博采眾長,做到高起點、高水平。懸根露爪,一寸三彎,縮龍成寸,他心領神會。憑著悟性,憑著超乎常人的吃苦耐勞,他在極短的時間里便成了吉首地區盆景制作的高手。 幾年來,他的足跡遍及湘鄂川黔四省邊區的山山嶺嶺,溝溝澗澗。1992年農歷正月初二,大雪紛飛中,張學旭帶著兒子來到一個因修水電站而將要被淹的地域尋找盆景資源。在一片綠洲上,一望無際的黃楊令他興奮得圍著農家的火炕通胃未眠。翌日清晨,頂著紛揚的雪花,他帶著一幫村民在小洲上挖了整整一周,拖回了極其寶貴的兩百多棵黃揚。日后許多成功之作都源于那次辛勞。 幾年的艱苦跋涉和創作實踐,張學旭發現湘西有著得天獨厚的盆景資源。這是一筆不可多得亟待開發的寶貴財富。多年的藝術修煉使得張學旭從個人的愛好升華為將此作為一項事業去執著追求。他要依靠對盆景資源的開發為宣傳湘西盡綿薄之力。據此,他在盆景制作藝術實踐中,力圖突出湘西特色,使每一件作品源于自然,師法自然,講求人工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巧奪天工妙趣天成。他的代表作《遠古的夢》、《滄桑仍春》無不是這一風格的體現。 為發掘和弘揚湘西的盆景藝術,展示湘西的風采,張學旭不僅身體力行,還于1992年發起成立了湘西武陵盆景藝術研究會,任秘書長之職,并在一些縣市設立了聯系點。同年7月,他又玩了一招驚人之舉:放下州電影公司的鐵飯碗。下海了! 人們無不佩服張學旭的膽量與氣魄。他實在太愛自己的事業了。因為在他身后有200多名武陵盆景藝術愛好者們緊隨其后,他擔負著使湘西盆景走向山外大世界的重任。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對盆景藝術的摯愛用于幫助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通過設在各縣市的聯絡點,他將十年所得悉數傳授于土家苗寨的農民兄弟,開辟出一條盆景致富的新路。 為開闊眼界,把湘西盆景打人大市場。張學旭數次自費遍游祖國名山大川,飽覽神州大地的壯麗風光。他還兩次出國考察東南亞盆景市場的前景。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得金。近年來,張學旭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道遐邇聞名。1992年底,他只身南下深圳,作為湖南省的唯一代表,參加深圳首屆迎春花卉盆景博覽會,以樹樁盆景《滄桑仍春》獲得本屆博覽會的佳作獎。在這之前的1991年10月,樹樁盆景《妙趣天然》、《崢嶸歲月》兩件作品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國際學術會《武陵盆景展》分別獲一、二等獎,為湘西、為湖南奪得榮譽。于是,上門觀賞求購者紛至沓來。他的作品進了中央黨校、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和圓明園、頤和園,遠銷港臺地區。中國紅學研究會會長、著名教授馮其庸對張學旭的《遠古的夢》大加贊賞,以一套高檔尼康相機當場換回,愛不釋手。中國著名盆景藝術家賀淦蓀、趙慶泉等對張學旭的盆景作品也贊不絕口。 張學旭和他的盆景作品一道走出了湘西。正如龍文玉副州長所言那樣:張學旭孜孜所求在于要為湘西盆景資源開發、弘揚盆景文化、振興民族經濟竭盡全力。張學旭深知:路正長,他和他的盆景的根在湘西這塊神奇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