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盆景的起源
徽派盆景的中心位于“山水翕聚”的浦口南――賣花漁村,這與蘇派、揚派、川派、南派、海派的中心位于人口集中,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華的城鎮(zhèn)鬧市是大相徑庭的。賣花漁村坐落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海拔三百多米,為一四周高、中間低的小盆地。在這深山大塢之中盛開如此一枝盆苑奇葩,是有其客觀可能和歷史淵源的。那么,徽派盆景在新安大地是如何形成了又是怎樣發(fā)展的呢?
自然條件 賣花漁村位于新安江上游的南岸溝谷腹地,村名因地形似魚狀、人以賣花為業(yè)而得。據(jù)1997年底統(tǒng)計,全村185戶,806人。近有“洪川八景”(《洪氏宗譜》),遠有黃、白二岳;新安江及其支流婉蜒伸曲于山谷盆地之中,猶如一條青絲帶,縹緲掩映于群山之間,奇峰秀拔,風(fēng)景絕妙。自古以來贏得許多羈人過客留戀,曾為詩仙李白醉倒,也使戲劇大師湯顯祖嘆絕,新安山水秀甲天下。白石巖 (今清涼峰自然保護區(qū)一帶)“松怪柏”、“蟠曲如龍”(民國《歙縣志·輿地志·山川》)。這大好的山水,清奇古怪的松柏,為盆景創(chuàng)作提供了自然范例。那千姿百態(tài)、高不盈尺的黃山松,鐵干龍鱗、枝 瘦葉簇、色綠形俏、神清韻妙,無疑是徽派盆景造型的最佳楷模。高居危峰、臂枝下垂的黃山“攏龍松”,宛如附石大懸崖式天然盆景神品。直到晚清至民國期間,洪嶺的盆景藝人,還屢赴白石巖深山,從南北兩坡攀登清涼峰,挖掘天目松、珍珠黃楊等百年古樁,速成制作自然式盆景,毫不夸張地講,蘇、滬、杭一帶的許多黃山松古樁,大多出自徽州藝人之手。洪嶺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這些都為盆景植物的快速生長及樹樁的培育,提供了揚、蘇、滬、杭一帶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種類繁多的觀賞植物,正是制作樹樁盆景必不可少的材料資源。僅據(jù)過去的《歙縣志》、《績溪縣志》、《休寧縣志》、《旌德縣志》、《黃山志》、《浮生六記隊》、《授時通考》等史籍記載,可供觀賞的植物種類達三百種之多;在明清兩代用于盆栽和制作盆景的植物就有黃山松(天目松)、梅花、蠟梅、徽州桅子 (山桅子)、映山紅、南天竹、黃楊、對青竹、鳳尾竹、三友柏(檜柏)、景天、萬年柏(九死還魂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