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龍抱柱盆景
在歷史悠久的川派盆景中,有許多規則類的造型樣式,其蟠扎技藝十分講究,無論是身法(主干)、枝盤(枝片)均有嚴格的法則。其姿態或古樸端莊,或氣勢雄渾,形神兼備,別有風味。
揚州紅園(今揚州中國盆景博物館東館)有一對“滾龍抱柱”羅漢松盆景,便是川派盆景中典型的傳統造型之一。這對盆景系20多年前由成都引進,在揚州紅園技術人員的精心養護下,歲歲枝繁葉茂,結果無數,且始終保持著川派盆景的“原汁原味”。目前,它們栽在一對宜興產大號均釉金鐘盆中,置于辦公樓兩側,氣勢雄偉,頗為壯觀。
“滾龍抱柱”之形式,主干呈螺旋狀盤旋而上,形如中國古建筑的柱子上雕飾的抱柱蒼龍。枝盤四面分布,平而略垂,頂部為扁平略拱的圓盤狀。碧葉層層,宛如天空中飄浮的云彩。遠望之,仿佛祥龍騰云,大氣磅礴;近觀之,樹身遒勁蟠曲,生動而厚重。再看那樹干的彎曲部位,左右橫向明顯寬出,斷面呈橢圓狀,此乃經過蟠曲的樹干年久而出現的特有現象。“滾龍抱柱”盆景,最宜廳堂、階前作對稱式布置,既有氣勢,又具裝飾效果。唯其講求對稱,因此培育時必須選擇同等大小的樹苗,左右相對蟠曲造型,出枝位置也力求左右對應。除羅漢松外,適宜作此式樣的還有銀杏、刺柏、梅花、貼梗海棠、石榴、桂花等樹種。
2000年11月中旬,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和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客來揚州紅園造訪,見“滾龍抱柱”等川派盆景受到精心保護,養育得十分健壯,很為高興。武侯祠博物館館長張麗君女士說:“我們作為‘娘家人’,看到四川盆景在揚州得到如此重視和呵護,十分感動!”杜甫草堂博物館副館長、高級工程師楊永木先生也頗具感慨地說:“制作‘滾龍抱柱’盆景,必須從幼樹只有拇指粗時開始,如今長至20厘米粗細,沒有兩三代人的功夫是達不到的。如此壯觀的‘滾龍抱柱’,如今在四川也已不多見了。”聽了他們一席話,我們對“滾龍抱柱”盆景更為珍視。臨別,大家共同在景前合影留念。“滾龍抱柱”,成了揚州與成都盆景藝術交流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