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盆景與小盆景
大盆景:頻頻拿大獎 小盆景:亟待上規模商業盆景發展應從小做起
五博會期間,記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送展盆景的“大”和“老”,即這些盆景普遍體形比較大。以樹樁盆景為主,用材的樹齡普遍比較老,幾十年、上百年的舉目皆是。是什么原因使盆景界一直在呼吁、外商也十分看好的中小型商業盆景難覓蹤影呢?
一位參加過幾屆花博會的老花卉人告訴記者:“帶什么盆景參展,評獎標準是一個重要的指揮棒,因為大中型盆景最容易拿獎。各地參加花博會就是要把自己最有特點、出類拔萃的展品組織上來,按照評獎范圍“照單請客”也就不足為怪了。”江蘇如皋綠園的總經理鄭長才告訴記者,本來他們已經準備好要拿一些中小型盆景參展五博會,用方寸之地微縮揚州“五一橋”、“瘦西湖”等景點,后來聽說小型盆景不評獎,省里的積極性不高,也就作罷了。鄭總告訴記者,如皋綠園每年出口盆景6萬盆左右,主要是中小型商業盆景,他很想通過五博會把這些形成產業化的盆景在國內外推開。他認為:“小巧玲瓏的盆景走進千家萬戶才是商業盆景發展的一大出路。”
浙江寧波虹星盆景園藝場邵秋良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以生產中小型出口盆景為主,這次只參加了同期舉辦的交易會。在談到為什么不把大型盆景帶到五博會上參展評獎時,邵總說:“我們每年出口到歐美市場的20多個集裝箱盆景中,大型盆景只有十幾盆,出口量不大,參展沒什么意思!”
安徽是我國盆景大省,當記者問起該省展館的一位盆景負責人,今年各地送展的盆景質量如何時,他說:“還可以,但精品不多,普遍是大路貨!”他告訴記者,很多地方盆景的樁頭不獨特、造型沒有創意,所以很難出精品。這種認識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盆景界,獨特、稀奇等傳統的審美標準占上風,盆景持有者往往囤積居奇,這與規格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現代化盆景產業完全是兩種發展思路。在山東展館入口處擺著一盆側柏盆景,主人一直守候左右進行精心照料,他告訴記者:“這是一盆典型的‘魯新派’作品,是十幾年前得到的一個老樁,經權威人士鑒定,知道它已經有400多年樹齡,經過不斷盤扎造型才造就了這么一盆精品,我給它命名為‘漢柏凌宵’,是孤品,已經在幾個博覽會上獲得過金獎!”當五博會臨近閉幕時,記者再次來到山東館,那盆側柏盆景依然擺在那里,主人又高興又有點神秘地告訴記者:“來看盆景的人很多,有個香港客商出價15萬我沒答應,不出40萬誰也甭想拿走!”帶著又大又老的盆景參加花博會,爭取拿大獎,同時伺機尋找大買家,這也許是許多大中型盆景擁有者參展花博會的一個共同心態。
據悉,我國大中型盆景主要消費市場在國內,以民間收藏和園林建設為主,少量出口到日本及東南亞。
作為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花卉產品,盆景一直是各類花事活動的座上客,特別是各種流派的代表作,更是在歷屆花博會上出盡風頭。各地為爭取更多獎牌,甚至出現花錢買盆景、租盆景參加評獎的做法。同時,大中型盆景容易獲大獎,花博會上盆景的“個頭”自然就很難小下來。
據說,日本為了推廣中小型商業盆景,有些花展明確規定85厘米以上的盆景不參加評獎,有效地刺激了商業盆景的發展。中國花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行業組織和政府部門也已開始重視和支持中小型商業盆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