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盆景藝術
在盆景展覽會上,較多看到的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各地的展品,較少看到北京的展品。那末北京有沒有自己的盆景藝術呢?有的。
清康熙時著名詩人王漁洋在《香祖筆記》中談到那時豐臺已有盆景:“榕在閩產,其大有蔭一畝者,今乃小株,僅供盆盎之玩。”說明清初豐臺已經掌握了能將榕樹做成盆景的高超技巧。近讀王守憲先生所寫《花鄉的沿革及變遷》一文,也談到豐臺很早就有盆景藝術,種梅花講究造型,并有過著名的剪子活(花木造型)巧匠馬三和張永。龔自珍的《病梅》名篇也正好說明了清朝北京是有盆景藝術的。但是為什么北京的盆景藝術不能獨樹一幟在園藝領域中享有盛名呢?這與北京皇城的特殊條件有關。北京的花卉業自元朝就已經形成,明清以來更加繁榮,而且形成了豐臺十八村的養花業基地。
北京的花卉主要是滿足宮廷御用以及王公貴族點綴庭院的需要。宮廷用花以黃花、紅花為主,黃花諧音皇字。所以歷來臘梅、迎春、梅花、紅碧桃、一品紅等花成為花卉中的主要品種。牡丹、芍藥更是大富大貴的象征。所以豐臺芍藥成為明清兩代北京花事的特征。因為皇帝要顯示“神權”,一年四季的花都要聽命于他而開放,于是花農又用火熏烤,讓花卉隨著人的意志而開放,這又是豐臺“唐花”藝術發達的原因。盆景也是這樣。
供應王公貴族用的盆景,主要取材于棗、蘋果、柿子、佛手等果樹。蘋果諧音“平平安安”,柿子諧音“四時如意”,都是為了圖吉利。西太后掌權時,每年要用高價買走大量佛手盆景。這種迎奉宮廷的特點就形成了北京盆景的局限性,使得北京的盆景藝術在選材、布局、藝術構思等方面都遜于其他省市。
北京的果樹盆景,不但姿勢好看,而且果實盈盈,玲瓏可愛。贏得了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