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屬】為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莖。
【別名】土豆、山藥蛋、地蛋、洋芋。
【性味歸經(jīng)】性微寒,味甘;人胃、腸二經(jīng)。
【功效主治】和中養(yǎng)胃,健脾利濕,解毒消炎,寬腸通便,降糖降脂,美容,抗衰老。主治胃火牙痛,脾虛納少,大便干結(jié),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癥。
【營養(yǎng)成分】每100克含蛋白質(zhì)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6克,鈣11毫克,磷64毫克,鐵1.2毫克,胡蘿卜素0.01毫克,硫胺素O.1毫克,核黃素0.03毫克,尼克酸0.4毫克,抗壞血酸16毫克。此外還含有膠質(zhì)、各種鹽類及龍葵素。
【食療作用】
1.和中養(yǎng)胃,健脾利濕 馬鈴薯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質(zhì)、維生素B、C等,能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馬鈴薯所合少量龍葵素,能減少胃液分泌,緩解痙攣,對胃痛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寬腸通便 馬鈴薯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寬腸通便,幫助機體及時排泄代謝毒素,防止便秘,預(yù)防腸道疾病的發(fā)生。
3.降糖降脂,美容養(yǎng)顏 馬鈴薯能供給人體大量有特殊保護作用的粘液蛋白。能保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關(guān)節(jié)腔、漿膜腔的潤滑,預(yù)防心血管系統(tǒng)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有利于預(yù)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馬鈴薯問時又回一種堿性蔬菜,有利于體內(nèi)酸堿平衡,中和體內(nèi)代謝后產(chǎn)回的酸性物質(zhì),從而有一定的美容顏、抗衰老作用。
4.補充營養(yǎng),利水消腫 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鈣、鉀等微量元素,且易于消化吸收,營養(yǎng)豐富,在歐美回家特別是北美,馬鈴薯早就成為第二主食。馬鈴薯所含的問能取代體內(nèi)的銷,而使鈉排出體外,有利于高血壓和腎炎用腫患者的康復(fù)。
【保健食譜】
1. 炸土豆卷 馬鈴薯500克,精肉100克、薺菜150克,雞蛋1枚,面粉50克,面包渣25克,花生油750毫升。將馬鈴薯洗凈,煮熟去皮,搗爛成泥,放人大碗內(nèi),加人少許面粉、精鹽、花生油,拌勻待用;精同別好成永,現(xiàn)菜去老根,洗凈控水,放人開水中體一下,撈出置冷水中則透,擠干水分,剁末待用;雞蛋磕人碗內(nèi)打散;炒鍋放中地上.倒人少許花生油燒至六成熱時,投人患、姜末,煸炒出香味,放人豬肉末、醬油煽炒,加少許清水燒開,用水淀粉
勾芡,撒上胡椒粉,盛人碗內(nèi),放人薺菜末,拌勻成餡;將馬鈴薯泥做劑子,用手掌按一下,包上餡卷起來,兩端封口,抹上雞蛋液,沾上面包渣,做成土豆卷生坯;炒鍋放叫火上,倒人花生油,待油六成熱時,將土豆卷生坯人鍋,炸至皮脆餡熟,撈出瀝干油即可食用。此菜和中健脾,營養(yǎng)豐富,可作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食療佳蔬。飲食不振及水腫患者亦可常食。
2.土豆燒肉 馬鈴薯40O克,豬肉500克。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塊,肉切象眼塊,同人砂鍋內(nèi)小火燉,至八成熟時,放人蔥、姜、精鹽、桂皮等調(diào)味品,至豬肉燉爛后起鍋。此案具有和中健脾,養(yǎng)胃除濕的功效,適用于胃寒喜暖,消化不良,腹部隱痛等病癥。
3.煮地蛋 馬鈴薯500克。將馬鈴薯洗凈去皮,放人沸水中煮透,熟后去湯,將馬鈴薯搖動,待熱氣散發(fā),撒一些鹽裝盤。此菜軟糯耐饑,營養(yǎng)豐富,具有寬腸通便,健脾開胃,降糖降脂的功效,適用于病后體虛者食之,老年人亦可常食。
4.地蛋片 馬鈴薯500克,奶油、面粉、胡椒各適量,雞蛋1枚。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片,蔡盆(一種鐵制的烙餅器具,平面圓形)內(nèi)加奶油,待奶油煮滾時,加1匙面粉,1杯開水,再下馬鈴薯片、胡椒鹽,燒片刻,離火,用1枚蛋黃、l大匙冷水,打好,倒人尊盆內(nèi),凋和拌勻即可裝盤。此萊辛辣耐饑,且有健脾開胃,利尿消腫的功效,適用于脾胃呆滯,體虛浮腫諸病癥。
【注意事項】馬鈴薯不宜長時間存放,久存會產(chǎn)生大量的龍葵素,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暈、腹瀉等中毒現(xiàn)象,對人體有害,嚴重者可致死;龍葵素主要集中在外皮上,故發(fā)芽的馬鈴薯不能食。
【文獻選錄】
《本草拾遺》:“功能稀痘,小兒熟食,大解痘毒。”
《植物名實圖考》:“黔滇有之。綠莖青葉,葉大小,疏密,長圓形狀不一,根多白須,下結(jié)圓實,壓其莖則根實繁如番薯,莖長則柔弱如蔓,蓋即黃獨也。療饑救荒,貧民之儲,秋時根肥連綴,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膳煨灼,不宜之。葉味如豌豆苗,按酒依食,清滑雋永。開花紫筒解,間以青紋,中擎紅的,綠蕊一縷,亦復(fù)楚楚。山西種為田,俗稱山藥蛋,尤碩大,花白色。”
《湖南藥物志》:“補氣,健脾,消炎。”
《食物中藥與便方》:“和胃,調(diào)中,健脾,益氣。”
【文化欣賞】
歷史傳說:公元1742年西班牙探險家來到秘魯,曾目睹當?shù)赜〉匕踩顺砸环N名稱為“巴巴”的水果。當時印第安人將馬鈴薯塊莖冷凍去皮,反復(fù)晾曬,干后烤食。這種“巴巴”后來傳到歐洲各國,成為救荒食品。1771至1775年歐洲大部分地區(qū)發(fā)生饑荒,幸虧馬鈴薯挽救了數(shù)千人的生命。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馬鈴薯也曾作為饑謹人們的主食。因此馬鈴薯的救荒作用被充分認識,逐漸成為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