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體內缺少鐵質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常見貧血。這種貧血特點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貧血是屬于小細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貧血中常見類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生育年齡婦女(特別是孕婦)和嬰幼兒這種貧血的發病率很高.上海地區高危人群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月經期婦女、妊娠婦女和青少年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分別為11.39%\19。28%及9.84%,缺鐵患病率分別為43.3%、66.27%及13.17%;主要的危險因素月經期婦女為月經過多,青少年為營養因素,中老年缺鐵性貧血患者應警惕消化道腫瘤。在鉤蟲病流行地區不但多見,而且貧血程度也比較重。 本病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治愈率為80%。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一是鐵的需要量增加而攝入不足,二是鐵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過多等,均會影響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生存而發生貧血。
根據缺鐵性貧血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中“虛勞”、“虛損”、“萎黃”、“黃腫”和“黃胖”等范疇。
【病因】
肝、脾、骨髓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含鐵量約1000mg左右,可供人體制造1/3 血容量的血紅蛋白之用,而且血紅蛋白分解釋放的鐵也幾乎全部為人體所重復利用。短時性食物鐵的缺乏或缺鐵增多,一般都很少缺鐵。下列各種因素就容易產生缺鐵性貧血。
1、需鐵量增加而攝入量不足 兒童在生長期和嬰兒哺乳期需鐵量增加,尤其是早產兒、孿生兒或母親原有貧血者。嬰兒原來鐵貯量已不足,如果僅以含鐵較少的人乳喂養,出牙后又不及時補給蛋類、青菜類、肉類和動物肝等含鐵較多的副食品,即可導致缺鐵性貧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鐵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腸功能紊亂,胃酸缺乏,影響鐵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青少年因生長迅速,需鐵量增加,尤以青年婦女,由于月經失血,若長期所食食物含鐵不足,也可發生缺鐵。
2、貯存鐵消耗過我 由于體內總鐵量的2/3存在于紅細胞內,因此反復、多量失血可顯著消耗體內鐵貯量。鉤蟲病引起慢性少量腸道出血、上消化道潰瘍反復多次出血、多年肛腸出血或婦女月經量過多等長期的損失,最終導致體內鐵貯量不足,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此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人造機械心瓣膜引起的機械性溶血,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均可因長期尿內失鐵而致貧血。
3、游離鐵喪失過多,激離鐵可隨胃腸道上皮細胞衰老和不斷脫落而喪失。在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瀉時,上皮細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離鐵喪失也增多。 缺鐵不僅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而且由于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響電子傳遞系統,可相起脂質、蛋白質及糖代謝異常,導致紅細胞異常,易于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
【分型】
隱性缺鐵期 缺鐵性貧血時,體內缺鐵變化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在缺鐵初僅有貯存鐵減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組織貯存備用的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減少,血清鐵不降低,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也維持在政黨范圍,細胞內含鐵酶類亦不減少。當貯存鐵耗盡,血清鐵降低時,可仍無貧血表現,本階段稱缺鐵潛伏期。
1、 缺鐵性貧血早期 當貯存欠、血清鐵開始下降,鐵飽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紅細胞可利用減少,紅細胞生成受到限制,則呈正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臨床上開始表現輕度貧血癥狀。
2、 重度缺鐵性貧血 當骨髓幼紅細胞可利用鐵完全缺乏,各種細胞含鐵酶亦漸缺乏,血清鐵亦下降或顯著降低,鐵飽和度降低至10%左順,骨髓中紅細胞系統呈代償性增生,此時臨床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鐵性貧血。貧血癥狀顯著。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的輕重主要決定于貧血程度及其發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貧血程度不重,也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慢性貧血由于發病緩慢,人體通過調節能逐步適應而不出現癥狀。
1、 癥狀 面色萎黃或蒼白,倦怠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噯氣,腹脹腹瀉,吞咽困難。頭暈耳鳴,甚則暈厥,稍活動即感氣急,心悸不適。在伴有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可促發心絞痛。婦女可有月經不調、閉經等。
2、 體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皺縮、不光滑、反甲,皮膚干枯,毛發干燥脫落。心動過速,心臟強烈搏動,心尖部或肺動瓣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出現嚴重貧血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發生浮腫。還可有舌炎、口角破裂。
3、 常見并發癥 嚴重持久的貧血可導致貧血性心臟病,甚至心衰。
【診斷標準】
1、 血象 輕度貧血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重度貧血為典型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28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0%。血片中紅細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見,形態不規則,出現少數橢圓形、靶形和不規則形紅細胞,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擴大,甚至變成狹窄環狀,網織紅細胞多數正常,急性失血時可暫時升高。
2、 骨髓象 骨髓顯示細胞增生活躍,主要為幼紅細胞增多,幼紅細胞體積較小、胞漿發育不平衡。
3、 血清鐵 血清鐵明顯降低。
4、 紅細胞原卟啉 因缺鐵而血紅素合成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游離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血紅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 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及臨床表現。
7、 血清鐵小于10.7μmol/L(60μg/dl),總鐵結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 運鐵蛋白飽和度小于15%。
9、 骨髓細胞外鐵消失,細胞內鐵小于15%。
10、胞游離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鐵蛋白(SF)小于14μg/L。
12、鐵劑治療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貧血。
14、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15、維生素B6反應性貧血。
16、地中海貧血。
【常規治療】
一般來說缺鐵性貧下用中醫治療效果較好,但當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繼續出血, 單獨中藥治療無效時可考慮用西藥鐵劑治療,必要時可用肌內注射補鐵。
(一) 口服鐵劑
1、 口服鐵劑
⑴ 硫酸亞鐵 因缺鐵而血紅素合成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游離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⑵ 富馬酸鐵 0.2 g/次,3次/日。含鐵量較高,奏效較快。
⑶ 枸櫞酸鐵銨 常配成10%溶液內服,10ml/次,3次/日。為三價鐵,不易吸收,但能代替片劑。
⑷ 力蜚能 為鐵配體復合物。
⑸ 速力菲 為琥珀酸亞鐵。
2、 注射用鐵劑 有胃腸道疾病或急需增加鐵供應者可選用。
⑴ 右旋糖酐鐵
⑵ 山梨醇鐵:肌注局部有疼痛,全身反應同右旋糖酐鐵
(二) 糾正缺鐵病因
1、防治寄生蟲病,如驅除鉤蟲等。
2、治療慢性胃腸疾患。
3、積極治療慢性失血。
4、 給易感人員以預防性鐵劑治療。
中醫認為,脾虛是本病的關鍵,故健脾益氣生血是主要治法。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氣血化源充足。“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虛伴有不同程度的氣虛,故補血不宜單用補血藥,而應當配伍補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鐵質的藥物制劑,其療效顯著。
【預后與轉歸】
缺鐵性貧血一般病程較長,其轉歸及預后,與體質強弱、脾胃虛衰,以及是否得到及時正確治療、護理等有密切關系。
【難點與對策】
難點之一:如何加強缺鐵性貧血的病因治療
1、應加強衛生宣傳和教育,提高患者及醫務人員對缺鐵性貧血的認識,通過積極治療和去除引起缺鐵的原因,正確補鐵的飲食分配,缺鐵性貧血是可以治愈的,從而提高患者防治本病的依從性和自覺性。
2、缺鐵性貧血原因有慢性失血(如痔瘡、月經過多、消化道失血,鉤蟲病等)、機體生理對鐵需求量增加(妊娠、哺乳、兒童生長)、食物中鐵吸收障礙(如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胃腸手術等)等。故要防治缺鐵性貧血就必須從積極治療引起慢性失血的原發疾病,提高療效。 去除引起慢性失血病因相當重要。對于有痔瘡、月經過多、消化性潰瘍、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憩室和息肉、嚴重肝病的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及消化道腫瘤、鉤蟲病要及時行相關專科治療,并可采取一些防治出血的措施,以截斷失血即鐵的丟失。
3、飲食調理,合理調配飲食結構,增加含鐵量豐富的食物,改變偏食及不良飲食習慣。
4、 積極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胃腸手術等),促進消化吸收功能,以利鐵的吸收。發揮中醫在調理脾胃中的優勢,顧護脾胃。
難點之二:如何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復發 缺鐵性貧血復發的原因有:
① 療程不夠,停用鐵劑過早。
②引起死回生缺鐵或慢性失血的原發病等未得到良好控制。
③不良飲食習慣未糾正,未加強飲食調理。
預防缺鐵性貧血復發的對策有:
(1)醫患雙方正確認識本病鐵劑的治療原則,應堅持療程夠、劑量足的原則。
(2)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鉤蟲病;防治消化性潰瘍等,糾正偏食,加強營養,合理調配飲食。
【康復指導】
飲食調理
缺鐵性貧血飲食調理包括原發病的飲食調養,注意補充富含鐵質飲食。
首先要注意飲食補益作用,進食富于營養而又易于消化食物,以保證氣血化生。陽虛患者忌食寒涼,宜溫補類食物;陰虛患者忌食燥熱,宜淡薄滋潤類食物。
富含鐵質且可作食療使用的中藥材有:人參、黃芪、白術、當歸、阿膠、何首烏、熟地黃、黃精、鹿茸、海參等,多數食物中含有少量鐵質。 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是海帶、發菜、紫菜、木耳、香菇、豬肝或其他動物肝臟,其次為肉類、豆類。建議患者用鐵鍋炒菜、煮飯、這樣也能得到相當量的無機鐵。
另外要注意進食易消化食品,還可選用一些促進胃腸道吸收的藥品與食品一起烹調出美味可口的菜肴。我們向患者推薦食療法:
1、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15g,羊肉75g,生姜3片,大棗3枚,水200ml,油鹽調味,燉熟食。
2、豬紅瘦肉粥 大米75g,水適量煮成粥,加入豬紅(血)50g,生姜少許(切成絲),生蔥少許煮熟,油鹽調味食。
【研究進展】
(一)中醫病因病機研究 國醫腫瘤血液研究室為了探討本病發病及證候特點,用四診理論對門診及住院確診缺鐵性貧血60例患者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面色萎黃,頭目眩暈,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等證候者60例,占病例的100%;有心悸,心慌,失眠,多夢50例,占83%;有食欲減退,食后腹脹,惡心,大便溏薄者5例,占8.3%。 參照1985年在廣州召開的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防治學術會議制定的虛證標準,結合上述證候表現,缺鐵性貧血可見以下3個證候特點:
1、 氣虛證
2、 血虛證
3、 脾虛證
通過分析,缺鐵性貧血臨床證候歸納為脾虛氣血虛兩證。根據審證求因的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中醫發病機理當責于脾。因脾有主運化的重要功能,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若因久病,勞倦,飲食不節或產乳等因素均可導致“氣血生化之源”的“氣血兩虛證”。氣血兩虛,后天奉養缺乏,又可使病情加重。因此認為本病發病機理當為“脾胃虛弱”而致“氣血兩虛證”。本病中醫發病機理及病癥特點是通過臨床實踐歸納而來,體現了真正審證求因的中醫學術思想。
【名醫論壇】
黃健主張健脾益氣治療脾虛缺鐵性貧血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因為缺鐵而導致血紅蛋白的合成障礙所致。機體缺鐵時,無足夠的鐵與原卟啉增多并與鋅結合成ZnPP。貧血患兒臨床多表現為食欲不振,面黃腹脹,大便失調,神疲多汗,舌淡、苔白胖嫩。中醫辨證多為脾氣虛弱,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兒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喂養不當,飲食不節,導致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鐵的吸收減少,出現貧血。對于貧血的治療,目前國內外多采用鐵劑療法。但長期大劑量的服用鐵劑所帶來的副作用,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不易與患兒所接受。中醫治療的根本就是在于健脾益氣,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我們常用康血寧系列中草藥治療缺鐵性貧血,重用“太白七仙草”系列中草藥,配合當歸補血,則陽生陰長,貧血的癥狀得到迅速改善。
【成功案例】
國醫醫案——缺鐵性貧血
國醫病案號:9700854
程××,女,26歲
1997年7月12日初診.患者近年來面色萎黃,心慌氣促,低熱.追問病史,一日三餐只吃素食,不愛吃肉類.化驗檢查:血色素60g/L,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正常,血清鐵46μg/dl,骨髓中鐵幼粒細胞12%,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診斷為缺鐵性貧血。舌淡苔薄白,脈數無力。
[辨證]長期偏食,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一致引發缺鐵性貧血,系氣血虧虛,氣虛郁熱
[治法] 益氣補血,清除虛熱
[方藥] 康血寧VI+康血寧輔藥IX(加減太白洋參,太白米,掃帚七等) 同時改變飲食習慣,并結合豬紅瘦肉粥的飲食療法。經治療一個月后頭暈、活動后氣促、心慌逐漸改善,面色漸轉紅潤,低熱也逐漸消退,血紅蛋白升至100g/L出院。出院3個月后來院復查血紅蛋白130g/L。
點評:p12 臨床上缺鐵性貧血各種證型很少單獨出現,更多的是混合出現,要綜合靈活運用辨證分型治療。同時辨病治療也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關鍵。辨病治療又分病因治療、鐵質補充、飲食治療。及時有效止血及消除原發病是防治缺鐵性貧血最為重要措施。掃帚七等中藥具有止血作用。可在治療原發病用藥的基礎上加以上具有對癥止血作用的中藥。
【經驗與體會】
缺鐵性貧血是臨床常見血液病,屬于中醫“虛勞”、“黃腫”“萎黃”范疇,應用中藥治療,具有吸收快、療效高、療程短、副作用低等優點,故患者易于接受。據統計,中藥治療缺鐵性貧血有效率在80%~100%之間。 治療缺鐵性貧血,以健脾益氣、補腎生血、行氣燥濕等中藥具有改善機體胃功能,促進鐵的吸收和再利用功效,從而糾正機體鐵缺乏狀態,是中醫治療缺鐵性貧血行之有效的、理想的藥物。 在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重視脾胃
2、 謹防劫陰耗液
3、 重視原發病的治療
4、 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應重視“治未病”
5、 選用一些含鐵高的中藥
6、 口服西藥鐵劑常見胃腸道副反應的治療 部分患者服用西藥鐵劑可產生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中藥可予理氣健脾,和胃降逆之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