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厭食(anonexia nervosa)一詞系1874年首創,亦稱神經性食欲不振,以長期原因不明的厭食,顯著的體重減輕為其特征。發病年齡在10歲以上,女性青少年為多見,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與極度衰竭,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發育。
病因:
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徹底明了,在國外為常見病,患者絕大多數由于畏懼肥胖影響形體美,而有意識地限制飲食,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精神內分泌疾病,由于特殊的精神心理變態而進食過少,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體重減輕,以致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功能紊亂。根據我國醫學界的研究,國內神經性厭食患者多數是由于慢性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過度緊張而逐漸起病,以青春期女性為多見,表明這一時期性格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
神經性厭食患者,下丘腦釋放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的功能減低或喪失,可能是由于中樞神經中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謝紊亂所致,患者的精神心理異常,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能活性增強的結果,其內分泌改變可能由于嚴重營養不良引起,而不是原發性下丘腦功能紊亂的結果。
診斷:
目前國外學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診斷六條標準,認為其發病年齡約在10~30歲。根據我國神經性厭食病例的特點,少年神經性厭食診斷應為:①年齡10歲以上。②多因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壓力過大而發病。③體重減輕20%以上或同年齡身高標準體重減輕15%以上。④伴有嚴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消瘦。⑤排除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⑥少數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條為美,唯恐長胖而有意識地控制飲食,而寧愿挨餓瘦者。
臨床表現:
明顯的厭食是本病的首見癥狀,每日進食量較發病前減少2/3以上,患者水瘦,體重下降超過原體重的20%,除厭食外并可見惡心、嘔吐及頑固性便秘。由于長期的進食過少,患者可出現營養不良及低代謝癥狀,例如:身涼、畏冷、心動徐緩,低血壓,皮膚粗糙等。已有月經的女孩,可出現繼發性閉經。多數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內活動、能上學念書等。但容易疲乏無力,少數病例精神抑郁,反應淡漠,雖然已極度消瘦,但仍不思飲食,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