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那么…”這是語文里邊經常出現的一個句型,這個句型充滿著辨證法思想,庫寶善等在《睡眠與失眠》一書當中,把這個句型從心理學的角度用于了失眠癥的治療,認為“假如…那么…”法則幾乎滲透于我們生活的一切領域,支配著我們的行為,預示出相應的后果。并且還舉出了不少的例子來說明“假如…那么…”這個心理治療法則的可行性。
如,同樣是參加馬拉松賽跑,賽前你想的是:“只要不落在最后,就很滿足了。”這樣,盡管你很有實力奪取前6名,但這種想法無形中削弱了你的斗志,結果也只能是成績平平。
又如,漢將韓信帶兵攻趙,讓軍隊背水列陣,使將士面臨大敵,后無退路。假如戰敗就只有死路一條,結果全軍將士浴血奮戰大獲全勝。這就是“背水一戰”典故的由來。
將這條法則運用于失眠,也是同樣的。消極地運用:“假如15分鐘內睡不著,那么1~2個小時內就別想睡著了”;積極地運用則是:“假如15分鐘還睡不著,那么再延長一點時間準能睡著”。反復強化這種積極想法,慢慢就能按此法則進行。
只要失眠者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一心理治療方法,積極地想辦法最終肯定對睡眠有益,反之則不然。
有人對心理因素的影響持懷疑態度,“真能有那么大威力嗎?”讓我們來看一個事實:在進行一項心理實驗時曾出過一起重大事故,為驗證恐懼對人行為的影響,將一個人手腳捆上,眼睛遮上黑布,橫放在鐵軌上,用錄音機模擬火車自遠而近開來的聲音,結果這名受試者被活活嚇死了。
新聞報道:“氣功能把癌癥治好”,許多醫生聽了也不太相信,其實從理論上講,這是完全可能的。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十年動亂”中不少老干部患癌癥而亡,闖過這場劫難的老人絕大多數都是壽終正寢。什么原因呢?壓抑、苦悶、憤怒、絕望會使人的免疫功能急劇降低,癌細胞乘虛而入。精神因素能誘發癌癥,當然也可以治療癌癥,這就是辯證法。
要堅信,有益于睡眠的想法,最終會有益于睡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