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伴隨著睡眠度過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時間。現代研究表明,睡眠中的夢期是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時期。在現實生活中,在睡夢中死去的例子也不少見。
1989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夜半醒來時常伴有冠狀動脈缺血的危險,這一發現與冠心病患者的猝死,或心臟病急癥發作常見于凌晨睡醒之際是相吻合的。另外,夢醒時分多發心臟病與夢期睡眠的特點有關。早在50年代,人們就認識到在夢期睡眠中,植物神經是處在活躍的交替活動之中。近年來,為了精確地了解凌晨1~3點鐘所發生的生理化變,衣阿華大學醫學院的一組研究者在睡眠實驗室中整夜地對8名健康被試者作連續的生理功能監視,記錄并分析他們的腦電圖、心率、血壓及眼球運動等。經研究發現,在非快速眼運動睡眠期間,心率,血壓及交感神經的活動都較清醒時為低;而在有快速眼運動的夢期睡眠中,交感神經的活動可增強一倍。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可以使血小板相互發生粘附聚集,并釋放縮血管物質,使已經狹窄的冠狀動脈發生痙攣,導致心絞痛發作。若冠狀動脈中有血凝塊形成,便可阻塞冠狀動脈,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這個過程可達數小時,這就造成了心臟病的發作滯后于夢期睡眠,即起于夢期睡眠,發生夢醒時分。
綜上所述,夢期睡眠的交感神經高度的興奮,放電增強,可能是心臟病在凌晨多發的根本原因。